人身险2017年:在政策下波动,前途未卜行业动态
2017年,注定是值得人身险行业铭记的一年,政策连番下发之下,全面转型已经成行业大势所趋,中短存续期产品规模不断收紧,长期储蓄型、保障型产品开始发力。因前期发展理念、业务结构、渠道架构存有差异,在迎面而来的转型压力面前,不同公司也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状态。
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人身险企保费收入“稳中趋缓”,原保险保费收入22640.38亿元,同比增长23.43%,增速相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虽然累计规模保费依然在持续负增长,但9月单月已经止跌回升,增速达到15.84%。这意味着人身险行业已经开始全面回暖?
这样的预判或许仍显武断。人身险公司的2017年是在政策中波动的一年,政策不断收紧,险企全力以对,10月1日,134号文实施之前规模冲动依然强烈,才得以暂时回暖。不过近期保监会针对三家人身险公司产品设计问题下发监管函,直接指向险企银保渠道主推产品,这给未来行业走势再度蒙上阴影。
从单月数据来看,保费收入随政策变化而波动
对于一个强监管的行业而言,政策永远都是影响市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2017年人身险行业无疑已经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从单月的保费数据来看,其受政策影响的节点变化相当明显。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2016年3月,保监会出台了专门针对中短存续期业务的文件《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 明确“自2016年1月1日起,保险公司中短存续期产品年度保费收入应控制在公司最近季度末投入资本和净资产较大者的2倍以内”。
该文件从2016年3月下旬开始执行,立刻显现出了巨大的威力: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以及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在2016年4月应声而降,几近腰斩。
2016年9月,保监会发布《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针对中短存续期新政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新的调整,明确自2017年1月1日起,投连险、变额年金、附加万能险、附加投连险产品的管理都要纳入中短存续期产品的考量范围,且不得将终身寿险、年金保险、护理保险设计成中短存续期产品,彻底封堵险企试图以中短存续期投连险或者附加险等代替中短存续期万能险的计划。
2016年12月30日,保监会再发大招,发布《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自2017年开始人身险公司中短存续期产品保费规模须控制在规模保费的50%以内,原保险保费在规模保费中的占比不得低于30%,否则就将面临被暂停开设分支机构的处罚。
两项政策叠加之下,险企不得不在2017年开门红期间迅速调整产品思路,保户投资款以及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快速下降,同时,原保险保费快速增长。仅2017年1月,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同比增速达39.28%,而保户投资款以及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下降幅度达53.81%。
这两项政策对于全年的保费走势都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1月过后,受累于保户投资款以及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的大幅下滑,人身险企规模保费收入也从2月开始出现负增长。
不过整体来看,人身险企的经营节奏相当明显,第一季度、第二季度最后一个月,即3月以及6月,原保费规模保费负增长的势头都有明显减弱,冲击季度业绩目标或是关键原因之一。
到8月,人身险企规模保费负增长的势头再度被大幅削弱,只有-4.99%,到9月,更是彻底扭转负增长势头,实现规模保费正增长15.84%。
规模保费增速直线上升的背后依然是政策。2017年5月,《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134号文)下发,明确各类产品都应回归传统的设计理念,两全保险产品、年金保险产品保单生效5年后才可以返还,且每年返还额度不超过已交保费的20%,万能险、投连险不得再以附加险的形式存在。
134号文直指险企“冲规模”主流产品,从2017年10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险企预计之后产品会更加难以销售,所以在10月1日之前纷纷加速冲刺业务目标,“炒停售”再度成为行业常见现象,推动人身险行业“整体回暖”。
如今,距离10月1日已经过去将近两个月时间,险企在尽可能不影响产品吸引力的前提下完成了主流产品的更新换代,有人士在看了险企2018年的开门红主推产品之后,甚至断言,134号文对保费收入的影响有限……
不过这样的预判,或许仍然为时过早,监管近日再度强调了其全面要求人身险产品回归传统设计理念的决心。11月20日,保监会公开对农银人寿、交银康联人寿和长城人寿的监管函,称三家公司的部分产品违背了“一般精算原理”,要求违规产品退出市场,并对公司申报新产品采取6个月的禁止性措施。
而监管提到的产品正是广大依赖银保渠道谋生的中小型人身险企在银保渠道主推的产品类型。一旦严格按照“一般精算原理”设计产品,兼具风险保障与理财,又没有税优政策背书的保险产品对于客户的吸引力,必然会有所降低。
在监管如此严格规定面前,这次险企还能否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
从具体险企来看,37家险企规模保费负增长
转型压力之下,人身险企前期发展中所积累的优势或弊病得以彻底暴露,已经完成转型的险企基本不受影响;转型在路上的险企,虽然也有压力,但风险基本可控;在政策强压下才迫不得已开始转型的险企,依旧困难重重,部分险企原保险保费、规模保费双重负增长的情况下,现金流压力始终如影随形。
数据显示,人身险公司前三季度整体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2640.38亿元,同比增长23.43%,规模保费仍在负增长中,前三季度负增长4.54%。
其中,基数较小的外资险企表现明显优于中资险企,前三季度原保险保费、规模保费的增速分别达到了40.70%、13.26%,而同期,中资险企的两个数据分别为22.32%、-5.59%。
得益于之前较好的业务结构,大多数合资险企在此阶段承受的转型压力较小,数据显示,前三季度,28家外资险企中,13家险企的规模保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占比46%。同期,56家中资人身险企中,除去10家没有可比数据的公司,24家公司出现了负增长,占比略高于外资人身险公司。
从具体的公司来看,原保险保费排名前十的公司中,安邦人寿、华夏人寿、富德生命人寿以及新华保险的规模保费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不过,从原保险保费的角度来看,安邦人寿以及华夏人寿都出现了100%以上的增速,只有新华保险以及富德生命人寿是负增长。
国寿以及人保寿险由于仍在转型中,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人保寿险更是只有2.93%。而转型较早的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都在30%以上,太平人寿略逊一筹,但也达到了27.80%。
之前的所谓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行至今日,已经出现明显的分化:
有的险企无论是原保险保费还是规模保费,都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例如天安人寿(2017年前三季度原保险保费、规模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66.20%,31.09%,下同)、国华人寿(82.06%,10.22%);
也有一些险企,显示正在加速转型中,表现为规模保费负增长,而原保险保费正增长,例如,前海人寿(85.53%,-63.23%)、君康人寿(588.15%,-0.59%)、恒大人寿(544.62%,-17.75%)、安邦养老(414402.76%,-88.54%);
但也有一些险企,仍旧在持续负增长,显示出较大的转型压力,例如,和谐健康(-65.78%,-74.82%)、上海人寿(-44.38%,-38.19%)、渤海人寿(-38.22%,-54.73%)等。
“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银行系险企,普遍表现较优,中邮人寿、工银安盛、交银康联在前三季度均实现了原保险保费与规模保费的正增长,例外的是建信人寿,其原保险保费以及规模保费增速都是负数。
整体来看,在政策影响下波动,正是今年寿险市场最真实的写照,在监管政策不断收紧的趋势下,保险公司正加速转型,同时“伺机而动”,尽可能做大规模。近期保监会三个监管函的下发,大多数险企所依赖的五年期趸交产品受到冲击,前三季度人身险行业“逐渐企稳”的态势能否持续全年,还难以预料。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