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揭秘财险公司盈利周期,半数成立4年即扭亏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18-06-30 14:07 /
『慧保天下』共计梳理了78家财产险公司的成立时间以及首年盈利时间,试图从中寻找财险公司盈利的规律。统计结果显示,相对于经营周期更长的人身险,财产险公司普遍能更快实现盈利,且受行业政策影响显著,呈现出明显的盈利周期:超过五成的财险公司在成立5年内即实现首次盈利。不过相对于寿险

前不久,『慧保天下』推出《数据告诉你,寿险公司成立多久能盈利》一文,对寿险公司成立后首次盈利时间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引发不少读者热议,当然,也有读者针对文章给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

 

有读者指出,大家对于“七平八盈”的理解存在谬误:



有读者指出,保险业应用的会计准则几经变换,导致不同时期的数据缺乏可比性:



更有读者分析,保险公司净利润调整空间大,有时候单凭盈利难以说明问题:



可以说这些读者的意见非常中肯,甚至是道出了某些问题的实质。的确,会计准则变化,企业发展战略、内部治理水平的不同,都会对实际的盈利结果造成显著影响,但『慧保天下』始终认为,这既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就值得人们去关注,分析,总结,显然,这并非严格的学术理论探讨,但却是站在媒体视角的一种独特观察。

 

『慧保天下』共计梳理了78家财产险公司的成立时间以及首年盈利时间,试图从中寻找财险公司盈利的规律。统计结果显示,相对于经营周期更长的人身险,财产险公司普遍能更快实现盈利,且受行业政策影响显著,呈现出明显的盈利周期:超过五成的财险公司在成立5年内即实现首次盈利。不过相对于寿险领域涌现出不少“弯道超车者”,财险领域却显得更加“论资排辈”,毕竟,在一个寡头垄占市场上,强者愈强才是常态。与寿险业情况相似的一点是,在财险领域,外资险企的表现也普遍欠佳。


注:本次统计的数据来自《保险年鉴》和各公司年报,纳入统计的共78家财产险公司,不包括政策性保险公司出口信用保险、专业再保险公司劳合社、以及几家成立时间较早难以确认首次盈利时间的公司(具体包括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太平财险、中华联合)。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仅统计成立后首次实现盈利的时间,实际上有的公司在首次实现盈利后又陷入亏损。


成立4年以内开始盈利的财产险公司(共40家)


成立5年以后开始盈利的财产险公司(共20家)


成立至今尚未盈利(18家)



五成险企4年内扭亏,盈利周期普遍短于寿险


或许是由于业务性质不同,从险企首次盈利的时间来看,财险公司的盈利周期明显比寿险公司要短。从『慧保天下』的统计数据来看,在78家财险公司中,有40家在成立4年内便实现了盈利,占比高达五成,而寿险公司仅有13家在成立4年内扭亏。在这41家险企中,更有10家实现成立当年即盈利。

 

盈利快的财险公司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资历够老:1996年成立之前财产险企几乎都在成立当年就实现了盈利,例如天安财险、史带财险(前身大众保险)、华泰财险、永安保险都是如此,其时,市场主体少,粥多僧少,盈利自然毫无压力。

 

背景过硬:铁路自保、中远海运自保以及中石油专属这三家自保公司,最晚也在成立的第二年即实现了盈利,此外,类似英大财险、鼎和财险等电网系险企也很快实现盈利,背靠大树好乘凉,此言不虚。

 

做农险:农业保险凭借较强的盈利性,近年备受追捧,国元农险、安信农险、安华农险、阳光农险也都在成立4年之内就实现了首度盈利。

 

当然,也还有其他一些险企表现突出,例如中资中的永诚保险、安邦保险、华安保险,外资中的民安保险(现为亚太财险)、三星财险等,也都在成立之后很快实现了盈利。



20家险企成立5年后方才盈利,外资险企再慢半拍


对财险公司来说,成立5年以后才开始盈利已经落后于平均水平。在纳入统计的78家财险公司中,只有20家在成立5年以后才首次寿险扭亏,占比不到三成。

 

此外,与寿险业的情况相似,外资险企的表现仍然欠佳。在20家险企中,有四成均为外资,其中,日本财产、现代财产、安达保险3家外商独资险企于成立10年后才开始盈利,创财险业最慢盈利记录。

 

而首度盈利较慢的中资财险公司,企业经营目标不明确、股东或管理层内部矛盾等都是常见原因,其中,华农保险、都邦保险、长安责任等都是典型。

 

华农财险自成立也并未抓住其农业保险的专业特色和政策优势,直至2010年才“逐步确立农业保险的主业地位”,成立后第8年才实现扭亏,与同期成立的农业险公司相去甚远。

 

长安责任自成立之初,股东之间便内斗不断。(详情请见《资本“三国演义”|长安责任保险,一个治理出缺的范本?》)而都邦保险,也是因为内部纷争不断,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18家险企至今尚未盈利,新兴财险公司“弯道超车”机会小


诸多中小寿险公司在2015年前后成功实现“逆袭”,但对于新兴财险公司来说,“弯道超车”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小。占据市场七成市场份额的车险业务呈现明显的寡头垄占特征,马太效应明显,强者愈强才符合逻辑;非车险业务虽然正激发从业者越来越多的兴趣,但较小的保费规模、较高的专业要求,也令不少险企难以实现突破。

 

根据『慧保天下』的统计,在78家财险公司中,有18家险企成立至今尚未盈利,占比超过两成。而在这18家险企中,有13家在2015年及以后成立,其中既包括粤电自保、东海航运、建信财险、泰康在线这类股东资源较为丰富的险企,也有燕赵财产、珠峰财产这类地方系险企,还有泰康在线、安心财产、众惠相互、汇友互助这类新兴模式的互联网险企和相互制险企。

 

此外,还有4家成立8年以上都尚未盈利的“老大难”险企。其中,外资险企利宝保险成立12年未曾盈利,成为产险业名副其实的“亏损王”,从其历年年报可见,车险一直是利宝保险的第一大险种,连年亏损,但仍连年扩张,在外资陆续退出中国的车险市场的情况下,其经营策略或是亏损的源头所在。

 

另外3家“老大难”险企——国泰财险、富邦财险、众诚保险则各自转型以求破局。国泰财险于2016年引入蚂蚁金服做控股股东,开始向科技保险公司转型;富邦财险则与腾讯合资成立微民保险代理,欲借力互联网平台进行产品的销售;而众诚保险则在2016年新三板挂牌后,不断传出冲刺IPO的消息,由于连年亏损,登陆A股无望后,又转而谋求H股上市,即使连年亏损也阻挡不住其“上市梦”。

 


2009-2014年为盈利高峰期,车险政策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对于寿险业务,财险业务呈现出了更加明显的周期性,更确切的说,是易伴随车险政策更迭而更迭。整体来看,财险公司实现首度盈利的高峰期是在2009-2014年间:

 

1997年之前有5家险企实现盈利。当时由于行业主体少,竞争小,新设保险公司大多成立当年就能盈利。

 

1997-2002年实现首次盈利的险企数量最少,仅3家。这一阶段历经了保险业的第一个扩容潮,市场竞争加剧,行业保险费率连续下滑。

 

2003-2008年有11家险企首次扭亏。2002年12月,原保监会宣布全面实施车险费改,各保险公司开始抢占市场份额,但随之而来的是全行业的承保严重亏损。

 

2009-2014年间实现首次盈利的财险公司数量最多,达28家。2008年《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工作方案》(“70号文”)出台,严控市场乱象,结束了全行业亏损的尴尬局面。

 

2015至今共有14家险企首次扭亏,随着商车费改的一步步深入,诸多中小险企又陷入了承保亏损当中。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