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高现价有风险,3.3万亿的长期资产负债缺口又怎么破行业动态
近些年来,在监管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不断拓宽,险资运用的监管比例进行了松绑,在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自由度的同时,也提升了保险资金的获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保险资金配置情况相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改善,投资收益率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尽管如此,整体而言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现象却仍很严峻:
一方面是“短钱长投”带来的久期错配风险,比较典型的是中小型保险公司通过长险短做,销售大量高现价产品获取短期资金,却配置在长期股权投资上面,令保险公司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另一方面是“长钱短投”带来的久期错配风险。在2016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明确指出,行业资产负债匹配缺口较大,在配置期限上,目前寿险行业15年以上的资产负债缺口超过3.3万亿元。截至2015年底,寿险行业的总资产是9.9万亿元,这也就意味着,寿险行业1/3的资产没有匹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面临着较大的利率风险。尤其是,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改革转型阵痛期,通缩压力逐渐加大,市场利率不断走低,保险资金长期配置难度日益加大。
市场上关于“短钱长投”的问题讨论颇多,今天我们却偏要谈一谈“长钱短投”。
由于一般情况下寿险都具有保险期限长、对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等特点,因此寿险公司资金一般比较适合投资于中长期的投资类别,如投资于房地产、长期储蓄、金融债和国债等。与寿险资金不同,财险期限较短,其在资金的运用流动性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比较适合短期投资的开展,如投资股票、同业拆借等收益高、流动性强的投资品种。
寿险资金占我国保险资金的80%,其中十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又占到了70%。但在现实中,我国中长期资产和中长期负债的匹配率却不及50%,15年以上的资产负债缺口更是超过3.3万亿元。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对银行存款和债券渠道有过高的依赖性,投资占比较高,而在基金、股票、不动产等方面的长期投资占比较小。
通过与其他亚洲国家资产负债期限匹配对比,也可以发现中国保险业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现象最为严重,目前长期资金资产负债的平均期限差为7.5-11年,不仅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也高于韩国的6年和日本的8年。
资产负债不匹配造成的“长钱短投”现象让保险行业面临较大风险。一方面,这样的现象导致保险公司无法充分利用长期资金的稳定性获得高收益,使得保险公司内涵价值折损,资产价值下降。2001-2015年,保险资金运用年均回报率仅为4.87%,不仅无法实现精算假设的预定投资收益,而且难以弥补负债成本。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行和有效需求的减弱,利率市场会出现衰退性的宽松现象,利率会处于下行通道,这对长期资金来讲更是一大挑战。
我国在1990年代出现过严重的利差损。在此期间,各家保险公司为了扩大保费收入、抢占市场占有率,竞相推出了高预定利率的保险产品,保险市场上一度出现了抢购热潮。因为当时的保险投资以银行存款为主,当央行连续降息之后,保险公司缺乏其他的投资渠道,投资收益率随着存款利率的下降而大幅下降,大大低于当初预定利率,保险公司产生了大量的利差损。所幸的是,当时保险行业资产规模比较小,相对容易消化。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如果利率处于下行通道,保险公司将可能承担巨大的“利差损”,这对保险公司未来的内涵价值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中小型保险公司利用短期资金频频举牌上市公司,“短钱长投”的资金错配风险引人关注。既然股权投资是长期投资,利用短期资金投资不合适,那么长期资金呢?
房地产与股权投资是两类典型的长期资产,长期来看,投资收益率也比较高,但这两类资产的一个共性是: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尤其是国内股市,远未成熟,其波动性也远远大于国外发达市场,长期保险资金如果长期、大量配置于这两类资产,在某些时间段内,就很有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甚至有可能出现投资收益为负的情况。这显然不符合保险资金对于安全性的追求。
除了客观方面的原因,保险公司过分看重短期收益、缺少真正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机制以及专业投资人才等也是造成“长钱短投”现象的重要原因。
投资理念上过分看重短期收益。在保险资金投资理念上,需要确立起以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稳健投资和长期投资为核心的理念,但由于对保险资金运用考核的短期化使得委托人过分注重短期资金的稳定性,忽视长期的高期望收益。
机制建设上未真正建立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机制。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或集团)都建立了基于公司整体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但资产负债管理的框架思想并没能在进行具体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体现。大多数公司依然采取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相分离的管理架构,这样的组织结构无法有效地实行资产负债管理。
实际运行情况是,投资部门(或子公司)负责资产管理,产品开发、精算以及营销等部门负责负债管理,两者缺乏有效的横向沟通。投资部门不能准确把握产品特征,如对于投资部门来说,产品的保险期限特殊性等参数对于确定投资组合非常重要,但在实际的资金运用过程中,投资管理人员却不能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当然,产品开发、定价以及销售等部门同样也不太了解各类投资工具的风险收益特征。这种管理机制上的落后,就容易加剧资产负债错配问题。
还需要注意的是,保险投资存在攀比现象,各公司间大类资产配置大同小异,资产配置策略缺乏针对性和差异性。
人才储备上专业投资人才匮乏。保险投资是一个非常需要专业化投资人才的领域,但是一直以来,受“重收入轻运用”的思想影响,国内保险公司往往忽视发展投资专业队伍和具有较高专业性、技术性的投资管理人才的储备。这导致尽管我国放宽了保险投资的各种限制,但是业务层面的跟进却比较缓慢,特别是对于长期资产投资的应用渠道得不到有效使用,保险资金简单地将大量资金配置到银行存款和债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上。虽然保监会己经允许保险投资机构利用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但到目前为止各大保险投资机构的参与程度不高。专业人才的匮乏制约了长期保险资金的战略资产配置。
针对上文提到的保险公司在长期资产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想加强这方面的风险管控,当然也应该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保险公司应树立科学合理的投资理念,摒弃过分注重短期收益的弊端;在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上,也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推动其不断提升自身水平;还应努力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建立起真正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负债端与资产端的良性互动。
除此之外,建立科学的投资监督管理制度体系也很有必要。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资产负债管理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不断提高,也日益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但由于各种原因,资产负债管理的监管体系仍未完全建立起来。建议以“偿二代”实施为契机,参照偿付能力监管体系推行的经验,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资产负债监管体系,从制度上推动保险公司重视资产负债管理,降低资产负债错配风险。
监管需要提高投资指引的专业化和细致化。随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宽,监管当局需要尽快完善境外投资监管,细化投资指引,提高指导性。同时随着行业的发展,建议监管要求保险公司进行分账户管理,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释放资金潜在回报创造能力。
具体到当下的市场环境,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改革转型的阵痛期,股票市场泡沫破裂不久,而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不断上升。因此,保险资金在具体大类资产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降低投资收益率预期,从而降低资金来源成本,严防产生新的大额利差损;
二是股票市场处于估值泡沫消化的前期,未来几年处于估值水平压缩和向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权益类投资只能进行战术性、灵活性波段操作,不宜大规模战略投入;
三是随着企业破产倒闭可能日益增多,固定收益类产品信用违约事件不断发生,固定收益投资要重点考虑信用风险;
四是净租金收益率超过5%的海外房地产、低估值稳定增长类企业股票或股权、低风险中等收益的另类投资(固定收益类投资)等可重点考虑。
(作者单位:中华保险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