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①|我眼中的保险商业模式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18-12-11 14:18 /
对于保险行业我是个外来者,即便是加入这个行业5年之后,我依然如此认为,原因是我依然没有融入传统的保险运作的思维体系,游离在保险企业的核心业务之外。同时我又在负责一家保险公司的战略规划工作,这使我获得了特殊的视角,可以从外到内的重新审视保险的价值。 1 利差的利润来源导致保险

对于保险行业我是个外来者,即便是加入这个行业5年之后,我依然如此认为,原因是我依然没有融入传统的保险运作的思维体系,游离在保险企业的核心业务之外。同时我又在负责一家保险公司的战略规划工作,这使我获得了特殊的视角,可以从外到内的重新审视保险的价值。


1
利差的利润来源导致保险业在保障功能体现上越来越弱


像所有人对保险的印象一样,队伍、渠道、营销……这些词在行业里是不折不扣的关键词。基本上可以直接通过销售队伍规模的大小,判断保险公司的市场地位和业务规模。商业模式呢,自然是死差、费差、利差,但真实的情况是大部分保险公司的死差、费差在利润构成中几乎可以忽略,不是死差损和费差损就不错了,利差才是当前保险公司的主要盈利手段。对于没有太多续期业务积累的新公司和规模快速扩张的公司,更是如此。


所以保险的商业模式实际上已经演化为以保险汇集资金,以投资获取收益的简单模式,本质上类比基金公司。保险企业靠海量营销员募集资金,靠投资获取收益,在经济波动环境下,这是个脆弱的模式。


在这样的模式下,险企关注点唯有资金规模和投资收益,监管让保险回归保障本质的号召很容易被忽略,保障属性沦为吸引资金的附属服务。产品设计上也必然以营销为中心,目的是最大程度的获取保费规模,以客户的保障需求为中心设计产品成为空话。

险资相对较低的获取成本和较长期的资金属性,也使越来越多的资本图谋发展保险业务,利用合法的保险牌照,不计风险的以保险的名义,把客户的保费资金作为企业资本运作的资金池,空手套白狼,以小博大,这是一个快速壮大为暴发户的模式,所谓的资产驱动负债模式,被曲解的“巴菲特模式”。


对金融行业来讲,这样的模式最常见不过,只要有合理的风险防范机制,只要在监管规范之下运作。但保险业是一个特殊的金融行业,作为在社会治理上能扮演(也应该扮演)更重要职能的行业,国家、社会、百姓需要保险来平抑风险、来稳定社会、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如果只是吸纳资金进行投资,对国家来讲,何必需要这样一个行业顶着国家的重任寄托,行挂羊头卖狗肉之实。


2
我眼中的保险商业模式:垂直产业链专业化经营模式


保险是一个特殊的金融行业,是各类产业中的风险分担和筹资来源,是众多行业中代替客户支付的支付方。作为支付一方,天然是应与消费者站在同一立场上的。秉承这样的定位,手握无数客户的预付资金,应该代表海量的客户与服务方争取合理的权益,帮助客户争取更优的服务质量,监督和管理服务过程,甚至整合对应的服务资源,这才是保险应尽的义务。


借助产品,手握客户资源和客户为未来预付的资金,保险是普天之下最天然的行业管理和整合者。通过整合下游产业,提升产业整体服务效果、形成协同效应,降低服务成本。一方面可以将节约的费用部分转化为盈利,一方面以服务流量入口权获取利益,既符合消费者利益,也利于下游服务行业的规范发展,辅助政府发挥部分社会治理的作用。甚至可以直接涉足具有市场潜力的服务业务,形成新的利润池。这才是我眼中的保险商业模式:垂直产业链专业化经营模式。


理顺这一点,才能理解互联网保险在互联网创新尤其是服务业O2O创新中的价值和作用。互联网通过平台整合产业,保险通过保险产品整合产业,而拥有规模客户的保险产品完全可以演化为相应的平台,设计出对应的整合服务的APP。不同点是,单纯的互联网需要面对如何告别免费和补贴,让客户拿出真金白银,而保险业,从客户购买那一天,就已经带着真金白银来了


互联网与保险是天然的组合。保险公司拓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同时,要充分理解互联网保险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保险本身。笔者曾经与同业发生争论,对方的观点是保险就应该只做保险的事情,这符合多数保险从业者的思维定势。但,保险公司应该做什么,不是保险公司决定的,是时代变革和客户需求决定的。

3
我眼中的保险商业模式:垂直产业链专业化经营模式


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正在进行,传统的产业边界和价值链正在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向保险行业传导。当保险真正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会逐渐发现客户需要的不仅仅是补偿金式的保障,更需要的是风险发生后的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这种深入服务领域的专业性未来才是产品创新的主要方向,才是险企应该预先打造的的真正核心竞争力。


传统险企不去延伸,未来终将会面临服务行业向保险业务的反向延伸的竞争。随着行业不断的细分,以及细分领域的精细化运作,各类保险必然趋向于与相关联的产业体系紧密融合,行业专业性要求会越来越高。


从趋势来看,一些保险的行业专业属性将会大于其金融属性。也许保险本身就不应是一个独立的行业,只是各个行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从这个角度我们能更容易理解一些险种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比如脱离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的健康保险的发展困境,新一代的深入服务的健康险注定会带来健康险的一场革命。


保险垂直产业专业化经营的模式也是利于社会治理的良性模式。在很多服务行业,以医疗最为典型,消费者与服务供应者利益相悖,这种本质的利益冲突机制造成任何改革都难以改变现状,都难以达到效果。以医疗为例,医生、医院、药品销售本性驱使,肆意增加医疗费用,国民健康的社会责任无处落脚。医改想尽办法,仍纠结于公私之争,陷入泥潭。彻底改变利益机制,才是医改唯一出路,变利益相悖为利益相向,变恶性模式为良性模式。


变革利益机制的核心在于支付方式的调整,作为支付方的险企必然是这个调整的关键参与者。理解“支付”,应该从3个层次考虑,支付工具、筹资手段、对服务的管理,能做到第三层才是支付能力的体现,以支付方地位对服务方予以制衡。这就需要保险企业深入医疗服务业务,积极谋求变革支付方式,以支付方的地位争取从按服务项目收费转向按人头、按病种、按疗效付费,以支付方的地位监督和控制过渡和不合理的治疗消费。


这样的模式,可以让医疗服务方与消费者利益趋同,以最少最有效的治疗保证消费者健康。如国家医疗保障体系转交商保经办和管理,并进一步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壮大,这样的设想并非只是一个梦想。推而广之,在其他众多领域,保险的支付作用都可以形成这样的良性模式,这才是保险真正需要发挥的社会作用,才是保险业作为一个特殊金融行业所应该发展的商业模式。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