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②|一只市场中游泳的鸭子行业动态
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18号监管新政出台,市场的丝丝寒意,我们这些在保险市场游泳的鸭子也最早感受到了。跟这几天的天气一样,有点倒春寒的意味。21号新政实施,各家公司反应不一,市场乱哄哄一片真热闹:有的公司停售,有的在压缩规模,有的抓紧时间赶紧冲刺。当然,停售和压缩规模的,是一、二月份“开门红”已经把保费揽入怀中,已经盆满钵满的;还在冲刺保费的,是前阵子没在市场上抢上菜吃的。
监管处庙堂之高,我辈居江湖之远,微人微言,啥也改变不了。但是做为一个最底层的保险人,保留一点说自己想法的权利总可以吧!
任何经济活动都是有风险的:银行放出的每笔贷款都有收不上来的风险,股市有下跌的风险,房价这么高买了有当接盘侠的风险。高现价产品能比股市更烂吗?能比P2P更烂吗?能比民间借贷更烂吗?央妈不断印钞来拯救银行坏账和地方政府债,为股市和房价托底。保险行业怕有风险苗头,一个监管政策下来,喀,一刀切了。非常奇怪,去年几百家P2P跑路,也没见政府说要停了互联网金融啊?怎么到保险这就因噎废食了?银行,证券,保险,可见在央妈那,保险别说后妈,连个小姨妈都叫不上。
从监管和行业的层面来看问题,新政有新政的道理。但从底层民众来看呢?那些手里拿着三万俩万积蓄的老百姓,买个银行理财不够门槛,玩股票不够赔的,买房不够买个厕所的。本来可以买点收益比定期稍高一点、风险相对较低的高现价保险吧,还没有了。也就是说老百姓只配存1.5%的定期呗?这些钱如果流到民间借贷或某租宝之类,风险是更高了还是更低?大家别笑,很认真的,如果不是涉及到公司,我可以发照片,我手中的保单,5万以下的很多很多,普通民众贫困的还很多很多。相对而言,这些人更是弱势群体。没有足够信息,没有理财能力,没有投资渠道,这些人的钱是更容易被忽悠到更不安全的领域。
高现价产品能迅速做到如此大的规模,是市场和民众拿真金白银投票的结果。存在必有其合理性。一个健全的市场,保障型产品必须有,理财型产品为啥就不能有一席之地呢?任何政策,如果不是为民谋利,恐怕都不能称之为好的政策。监管不能图省事,自己的风险小了,责任撇清了,还应切实考虑民众的真实需要。个人以为,新政有失简单和粗暴。在监管领域,也应精细化和有针对性。
市场会走向何方,我们作为一只鸭子,只能随波逐流,嘎嘎叫俩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