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扩容潮沉思录:地方法人保险公司“十二五”肖像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18-12-11 14:57 /
前言 4月6日, 保监会一纸批文,近两年甚为少见的一纸寿险牌照发出——三峡人寿正式获批筹建。联系之前西藏的珠峰财险、福建的海峡金桥……又一批地方政府主导的地方法人保险公司(本文所指地方法人险企乃由地方政府牵头或主导,股东多为具有国资背景的地方大型企业筹建之保险公司)于众人艳

前言

4月6日,保监会一纸批文,近两年甚为少见的一纸寿险牌照发出——三峡人寿正式获批筹建。联系之前西藏的珠峰财险、福建的海峡金桥……又一批地方政府主导的地方法人保险公司(本文所指地方法人险企乃由地方政府牵头或主导,股东多为具有国资背景的地方大型企业筹建之保险公司)于众人艳羡的目光中摘得保险牌照。


联想金融街15号主席办公桌上那200多份待批筹险企资料,以及媒体零星报道可知,地方法人保险公司又将占有相当比例。这波自2010年蔓延至今的地方法人险企之风将持续且更为猛烈。尤其是在实体经济下行、区域性金融中心崛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对一纸保险牌照更显期待。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像,令人忆起2005年那一拨扩容潮。同样是40家左右新增保险公司,一半左右的相同资本属性险企,但那一批以民营资本为主导的险企第一个五年有着颇为曲折坎坷的历程,相继出现许多问题,如公司治理混乱、董事会缺位、内部人控制、股东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等。始自2010年的地方法人险企貌似并没有出现上述系列问题,但也没有展现出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到底是新生代险企的时代宿命,还是企业本身积贫积弱,亦或两者兼而有之?本期慧小保继续以擅长的描述方式,绘就一副“十二五”期间的地方法人保险公司肖像图。


1
一股源自地方的力量:地方险企赶超外资


地方系险企的故事由他们开始:渤海财险、国元农业、中煤财险、浙商财险、紫金财险、泰山财险、锦泰财险、诚泰财险、北部湾财险、恒邦财险、燕赵财险、中原农业、东吴人寿、吉祥人寿、国联人寿、君龙人寿、德华安顾……市场格局的重新分配也由此开始。


时至今日,遍览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七大板块还有哪些省市没有法人保险公司?仅剩新疆、甘肃、西藏、海南、内蒙古等寥寥几家偏远之地,但也已先后宣布筹备、并有部分获批筹建,如新疆前海联合财险、甘肃黄河财险、西藏珠峰财险。海南、内蒙古也先后传出设立南华财险、古泽原农牧业保险的消息。如果没有意外,筹建保险公司等字眼将继续出现在更多省市的“十三五”规划中。


其实大多农险公司都算是地方系,阳光农业、安信农业等,说起地方险企的鼻祖当属中华联合,1986时名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是国内最早的专业农业保险试点单位。


地方法人险企乃“我国保险业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十二五”期间绕不过去的字眼,只不过点缀于保费年均增长13.4%,总资产翻番达到12万亿元,行业利润增长2.4倍达到2800亿元,市场规模赶超德、法、英成全球第三,对国际保险市场增长的贡献度居全球首位等系列眼花缭乱的数字背后,显得没有那般靓丽。


事实并非如此,可以说地方法人保险公司乃“十二五”期间大赢家之一。根据慧小保统计,“十二五”期间,国内新增直保公司40家,地方法人保险公司占比五成,尤其是财险新增公司中地方系占比更是高达七八成


慧小保略做统计发现,2016年2月外资财险规模保费30亿元,市场份额2%,而18家地方法人财险公司规模保费46亿元,市场份额3%。尤其是在地方法人险企总部所在地,其分支机构市场份额以及保费规模更加可观。江苏区域紫金财险、利安人寿皆可进入当地产寿险前十名;安信农险被太保收购前已进入沪上财险前十;北部湾财险甚至进入当地市场前三……此种例子不胜枚举。


2
贰拾路地方诸侯一将难求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时代,放之国内保险行业要加上一个“更”字。本世纪之初,先后经历三次扩容潮的国内保险业,新增保险法人机构百家以上,极大透支了人才本就匮乏的国内保险产业人力资源,以“老七家”为代表的传统险企饱受挖角之苦。


诞生于“十二五”期间的大批次地方法人保险公司正赶上了保险人才匮乏,乃至高级管理人员断档的时代。简单计算,设立一家保险机构,在人事的架构上至少需要1名董事长、1名总经理、3名副总经理和5位部门经理。那么,仅以这20几家新批中资保险公司为例,就至少需要20多名董事长、20多名总经理、70余个副总经理和100多个部门经理。这还不包括设立的分支机构。


相比外资保险巨头初入中国之时连番空降的域外保险经验颇丰的高管,05潮中接连觅得的马鸣家、乔林、何界生、赵卫星等大公司资深副总,乃至副部级领导的豪华高管班子,地方系险企扩容潮中难见标杆性人物。


相对国字头险企与市场化险企而言,地方法人险企驭人、用人之道颇有差距。观察地方险企筹建以及高管班子成员构成,多是在地方国资委主导下笼络大型地方国企、部分跟进当地知名民资企业,找来地方保监系统官员或全国性险企二级分支机构一把手,甚至三级机构负责人领衔筹建,如吉祥人寿、北部湾财险等,批筹成功后委派具有地方政府背景的董事长以及部分高管入驻。部分地方法人机构董事长、总经理皆为地方政府委派,非保险人士。如长江财险董事长杨晓波,做过湖北黄石市市长;河北的燕赵财险董事长甘中达,出身河北省金融工作办公室,正厅级干部。而紫金财险董事长黄东峰、浙商财险董事长梅晓军、中原农业董事长毕治军、中路财险董事长王建辉均出身当地大型国企。


3
方向困惑: 迷失于“大”


回首地方法人保险公司这几年的成长路径,中国保险市场寡头垄断特征明显的态势下,地方法人保险公司似乎迷失于“大”之一字,亦步亦趋效仿传统公司走过的路径。由于缺乏对现代保险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继续着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


主要表现在分割现有市场扩张业务规模,不注重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业务结构不合理;不计成本铺摊子、拉人头,盲目扩张机构,铺张浪费严重;市场竞争手段单一,特别在非车险经营中非理性价格竞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费率持续走低……


世人皆知地方保险公司成立的逻辑,不但可以避免区内保险资金上缴区外总部,而且本地保险资金也能支持当地地方经济建设,把保费、税收等留在当地,并创造就业机会。一句话总结——肥水不流外人田。而保监会之所以批筹地方法人险企也是为了护驾地方经济,要不怎么有着“开业后的两年内只能在注册地所在省开展业务,两年后根据相关情况逐步在外省开展业务”的规定。


至于更高层面的监管考量,则是通过批设地方法人险企,推动更多地方政府认识到保险行业的重要性。知道吗,“十二五”期间除了重磅的“国十条”,尚有28个部委出台了促进相关领域保险发展的43个政策性文件;35个省区市出台了促进保险业发展的文件;保监会与26个地方政府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在深圳、宁波等6个地方建立了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


现实的境况却是地方法人保险公司发展方向体现出很大的趋同性和一致性,曰“大”。 “大”之一字,不仅表现出了地方法人保险公司发展方向的迷茫,更表明地方法人保险公司仅仅认识到“大”所带来的益处,而对其负面影响、做大需要具备的条件等没有足够的认知,从而牵连战略选择。


其实,不管是定位于成长为全国性大型保险公司还是特色鲜明的地方保险公司,都应当把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作为发展捷径,明晰经营目标和盈利模式,依此将政策业务、股东业务、特色业务做好。进而要提升“内功”,以产品和服务创新作为公司核心驱动力,因时因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差异化经营管理,提供高技术含量的服务和产品。


要知道地方国企既没有国字头的实力和传统人才底蕴,也没有市场化企业的魄力和制度的灵活性,更无法承受民资冒险之后遗症,但地方色彩浓厚的地方法人保险公司还是可以继续给人一定的想象空间。时至今日,地方法人保险公司盈利者少,成立时间较久的紫金财险、浙商财险属于较为突出者,盈利不过数千万元。相比股东数十亿元真金白银的投入,杯水车薪。


浏览各色文章之时,偶然间看到一文一数据,无法判断其科学性,但认为仍有一定研究价值,供诸君参考。文曰《地方法人保险公司效率实证研究》,以14家地方法人财险公司和12家地方法人寿险公司为研究对象,数据源自2011—2013年间《中国保险年鉴》中各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人员结构情况表,结论:国内地方法人财险公司的总体平均技术效率值为0.834,平均纯技术效率为0.941,整体规模效率平均值为0.884,说明国内地方法人财险公司技术效率17%的资源浪费中,有6%是由于经营管理水平低所引起的,有11%是由于规模无效所导致的。


国内地方法人寿险公司的总体平均技术效率值为0.841,平均纯技术效率值为0.927,整体规模效率平均值为0.906,说明国内地方法人寿险公司技术效率16%的资源浪费中,有7%是由于经营管理水平低所引起的,有9%是由于规模无效所导致的。


好了,对于这个宏大选题先到这里吧,意犹未尽的慧小保要努力盘整出报告,对之做样本式研究。


END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