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互助”为什么不是保险行业动态
(本文作者系壁虎互助创始人) 最近网络互助火了,意料之中,期待之外。一时间,各种消息漫天飞舞,暴土扬尘般的评论席卷而来,监管的、媒体的、资本的、市场的各种声音交叠在一起,而正处在“暴风眼”当中的从业者却异常安静,选择了集体缄默。我本人也是如此,婉拒了很多记者采访,原因很
最近网络互助火了,意料之中,期待之外。一时间,各种消息漫天飞舞,暴土扬尘般的评论席卷而来,监管的、媒体的、资本的、市场的各种声音交叠在一起,而正处在“暴风眼”当中的从业者却异常安静,选择了集体缄默。我本人也是如此,婉拒了很多记者采访,原因很简单,不想添乱。现在监管的第一次“红线”划定,尘埃初落,出来帮助大家梳理下脉络,以免总是隔靴搔痒,挠不到痛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解释下“网络互助”这个词语本身。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去年10月,当时监管发了第一次风险提示,我在接受采访中这样定义(详见《“网络互助”应与相互保险划清界限》)。很庆幸后来大家沿用了这个名词,没有用众保、互保等提法。原因很简单,首先,一个“保”字就混淆了互助和保险的界限,从名号上就涉嫌违规了。其次,互助一词有巨大的延展空间。谁说只有保障才能互助?基因里的一字之差,就决定了你进化的方向是猩猩,还是大猩猩!这次我们还活着,是必然中的偶然。夸克事件(没必要避讳了吧)一出,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险些中断互助模式进化的历程。我们还活着,说是必然,是因为对宏观大方向有信心,因为中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大方针没变,“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大趋势没变,“保护互联网创新”的大风向没有变。说是偶然,是因为在微观和阶段性导向上,正好赶上《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出台,各部委联合行动开展,两力相角,最后定局全在监管决策者的一念之间。什么是风险?做保险的都知道,两种以上可能性就叫风险,所以风险无处不在。开车就可能出车祸,理财就可能亏本,吃饭也可能被噎死。所以,一种模式从来不会因为有风险就消亡,这个世界上也从来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关键在于对风险的认知、识别、预判、合理地防范和控制,从而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在聪明人很多,随便就能指出“网络互助”的几处风险,说得都对。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比我列举的风险更多,详见我日前发表在《财新周刊》上的《关于网络互助的监管建议》。不同的是,我们在看到风险的时候,想的是如何解决,而不是为了吐槽而已。监管层在声明中也“提示风险”,对此有些媒体解读得很好。这里面有三层意思:一是让市场和消费者认知风险,它的本质不是消除风险,而是告知风险,避免大家被误导,从而做出理性选择;二是让从业者认知风险,提示这种模式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告诫我们该思考解决办法;三是提示违法违规风险,这是一种警告,如果不对号入座自我纠正,将会采取下一步措施。当年对“国民互助”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难道真的是风险提示吗?“风险提示”是一种温和的监管举措,给从业者留出了调整的时间和空间,严格按照“四条红线”划清界限,总是没有错。有朋友问我,你发的“监管建议”会被接受吗?我说:“现在不会!”但仍然要发,第一是想告诉外界,这个领域里不全部是“门口的野蛮人”,也有冷静的思考者。监管现在不接受,不代表未来不能接受;我现在这样建议,未来可能那样建议。中国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无论是创业者还是监管者,从来都不会墨守什么成规。我们改革开放短短几十年,走过了国外几百年的历程,就是因为我们不仅有奋进的创业者,更有开放的执政者。这一次,监管没有全面扼杀“网络互助”,并不是在容忍什么,而是给市场保留下一粒种子,留下一丝希望,因为这颗幼苗到底会长成杂草还是参天大树,或者哪些是杂草,哪些是大树,还未可知。我们这些从业者必须珍惜这个土壤和机会,交出合格的答卷。网络互助借鉴了一些保险的工具、技术和理念,但它不是保险。它是介于保险和慈善之间的一种形式,既兼具两者的特征,又与两者不同。第一,互助不承诺刚性给付,不同于保险,但高于慈善募集效果。最重要的是,会员认知这种不确定性,并能够接受这种不确定性,这与保险完全不同。第二,互助强调权利义务对等,但不是绝对意义的对等。因为助人的心理动因,在等待期内的后加入会员并不对分摊早期会员的费用持有异议,这个缓冲的空间给模式的启动提供了条件。而保险正好相反,利用缓冲池的前置,衍生出了“浮存金”的盈利模式。第三,互助事件透明化。没有一家互助平台不对受助事件进行公示,而没有一家保险公司需要对理赔案件进行公示,这体现了互助“类慈善”的特征。第四,受助权益终止后,不妨碍施助行为的继续履行。不同于保险理赔达到终止条件后,合同终结。我们有的受助者仍然选择继续资助他人,即使不再享有后续权益。简而言之,保险是完全以自利心形成的互益组织,慈善完全是利他心驱动的公益行为,而互助是自利心和利他心的结合体。法国MGEN董事长曾说过,他们不是一家保险公司,而是一个社群,保险只是底层工具;美国State Farm高管团队来华时曾与中国保险业有过一次对话,他们说公司早期做车险,是一个Community,会员都有徽章标识,很有自豪感,有些人没有车却也想加入,因为社群不止于车险的互助,同时提到不能想象如果公司的创始人生活在互联网及社交平台如此普及的时代,会如何创建他们的公司。第一,它解决了拉新效率和拉新成本问题。保险是卖出去的,是隐性需求,这是百年魔咒。但互助却不同,具有很强的自传播特征,具有口碑效应。当人为自保的时候,不会传播,而助人的时候却会,因为“给予”是人类的一种高级需求。第二,它解决了进入门槛的问题。网络互助刚性给付不足的缺点,被极低的进入门槛抵消了。尽管后续会因为时间和支付提高而部分脱落,但它至少具备“先把所有人拉进来,再让大家选择去留” 的条件,多了一个教育和接受的机会,而即便脱落也可能在理解后回来。这类似余额宝,一上来收益率竟高于五年期利率,马上逼近万亿规模,然后系统效率原因降到2年期水平,确实会流失一些用户,但留存下的规模也足够可观。第三,它解决了粘度和频度的问题。互助不同于保险,有更多与用户互动的机会和场景,我们随便一篇微信图文后面都近千条留言,征集12人的评审团会有近2000人报名。它不是一种纯粹的销售行为,而是一种社群属性,可以延展的空间就无限扩大了。网络互助是一次命若游丝的进化,万一成功了,我来告诉你它会带来什么。第一是保障成本的降低,以及国民保障的深度和密度的大幅提升;第二是保障标的和品种的爆发,因为它不再局限于互联网保险的“碎片化”和“场景化”,而增加了一个“族群化”特征。一百一十米栏,加一万米长跑。网络互助不是百米短竞,前面的障碍比较多——有监管的,有模式的,有信任度的,有不确定性的——都要一一跨越。一个槛儿迈不过去就会死得很难看,硬冲过去却伤到腰或崴到脚的话将来也不好跑,但是速度也不能慢,否则拿不到下一赛段的资格。一个聪明的跑者,最主要的是掌握“节奏”。现在整个行业跑完了前60米,百米之内还有几处死境。于我,有时会反复坐过一站地铁,有时会在凌晨醒来,皆因于至静处再三推演,未敢疏忽。随便问后起平台一个外行听不懂的问题:有没有收到某后台发的电子邮件,惊呆了没,想到解决办法了吗?网络互助刚刚跨过一个槛,一个月之后要跨另外一个,六个月后跨越第三个,一年后要跨越第四个,自此之后进入万米赛道。发文前慧小保同学转来一条读者留言:认识深刻,点评精到,并透露着浓浓的善意,我托她转送一个拥抱。她还点评说我这篇文章写得有点欲言又止,这个不假。局外人花五分钟思考一个问题,就可以随便讲一个“结论”;而我一天花16小时,一年360天思考一个问题,也只敢说“可能”!因为你们说话不用负任何责任,而我讲错一句可能关乎生死。一年前,我曾发过一篇《相互保险十论》,在结尾提到过,相互保险是中国保险业改造的一次机会,请从业者多给一点善意。现在第一批相互保险即将诞生了。时过境迁,我还是同样的话——请给“网络互助”多一点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