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万亿的大健康产业蛋糕,保险业该怎么切?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18-12-18 15:53 /
在市场、政策的合力推动下,大健康产业已经站上风口。 根据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要达到8万亿元以上。 根据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要达到16万亿元。 对于总

在市场、政策的合力推动下,大健康产业已经站上风口。


根据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要达到8万亿元以上。

根据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要达到16万亿元。


对于总资产刚刚突破15万亿关口、且与健康产业关系密切的保险业来说,这16万亿的大健康产业蛋糕自是不能错过,关键是该以什么样的姿势去切?


健康保险当然是保险业切入大健康产业最直接的抓手之一,如今,大健康产业站上风口,健康保险也已经步入高速发展期,只是囿于国内医疗体系的实际情况以及保险公司自身的专业能力,健康保险业务依然面临着高赔付、低利润的挑战,与“健康管理者”的地位还相去甚远。


2017年3月22日,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主办的2017中国健康保险峰会在浙江省绍兴市举行,国内外、保险业内外的专家、学者、监管官员云集一堂,就围绕着健康保险以及健康管理等话题展开了交锋。


1

大健康产业站上风口,健康险高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龄人口的增加,人们对健康问题日益关注,大健康产业因此进入蓬勃发展期。数据显示,中国医药卫生费用在 2013 年已达到 3.17万亿,占 GDP 百分比为 5.4%,从2005年到2013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7.54%,高于 15.5%的 GDP 复合增速。


对于保险业而言,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健康险保费的高速增长,远超越其他类型人身险产品,在人身险保费收入当中的比重也不断增加。2017中国健康保险峰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2016年,国内健康险原保费收入从691.72亿元迅速增长至4042.50亿元,增长4.8倍,占人身险保费收入比重从6.37%增长到18.2%,占全行业保费收入比重从4.66%增长到13%。同时,健康险深度由2010年0.17%增长至2016年0.54%;健康险密度由2010年50元/人增长至2016年292.3元/人。


与此同时,健康险也开始在大健康产业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赔付支出的快速增加。数据显示,2010—2016年,健康险赔付从264.02亿元增长到1000.75亿元,增长2.8倍。


可以预计的是,随着“健康中国”、医改的推进,商业健康保险在大健康产业中的发挥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在2017健康保险峰会上,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就指出,商业健康保险是深化医改的持续动力,是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康服务产业链条的重要整合者。


黄洪表示,医改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工程,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协力推进,而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市场化机制,具有诸多优势,可以在深化医改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鉴于商业健康保险的功能作用与医改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其具有正向的激励作用,可通过“三医联动”推动医改持续深入开展。


因此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既是经济增长、提质换挡的现实需要,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塑造医疗保障体系的必由之路,同时以商业健康保险整合健康产业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有利于推动医疗服务重心从“治病”向“防病”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


2

国内商业健康险依然处于初期水平


尽管过去6年间商业健康保险的增长速度很快,但黄洪同时也指出,目前国内的商业健康险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在2017中国健康保险峰会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首次发布的“2017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情况。


据了解,“2017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是中国首个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监测和评价指标。指数选取36个大中城市调研,调研对象为20至54岁的居民。该指数由健康与保险两个维度构成,涵盖6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评测居民的认知度,充足度和规划度。指数越高,意味着健康保险发展环境越好、发展水平越高。


但首次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仅为60.6,仍处于基础水平的低区位置。

2017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部分指标详情:


健康类指标得分均高于保障类,如健康认知度、健康充足和健康规划度得分分别为78.3、73.7和69.5,而保障认知度、保障充足度和保障规划度得分却只有55.0、52.0和48.3。这表明广大居民对健康问题的重视度普遍很高,但对保险认知还不够充分。


超过8成的受访者依赖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来应对重疾费用。调研显示,面对万一罹患重大疾病的情况,受访者中有86.5%希望依赖基本医疗保险来提供费用支持,35.3%的受访者表示依靠储蓄和亲友救济,21.8%的受访者计划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来抵御风险。


对于商业健康保险的态度,16.9%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有必要,46.3%的受访者认为有一定需要。其中25-44岁的居民配置意愿最高,45-54岁居民的配置意愿最低。


近5成的受访者认为26-45岁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比较合理。调研显示,受访者对商业健康保险配置年龄的需求出现分化,认为0-7岁需要的占比12.1%,8-18岁需要的占比7.1%,19-25岁需要的占比13.5%,26-35岁需要的占比23.1%,36-45岁需要的占比24.5%,46至55岁需要的占比13.3%,55岁以上需要的占比4.2%。


有计划为家庭配置商业健康保险的受访者中,每年为家庭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预算上,17%的受访者为2000元以下,42.5%的受访者为2000元至5000元,其余40.4%为每年愿意投入5000元以上。


3

保险公司健康险专业能力尚未体现


健康险的经营被公认为有别于寿险经营,对保险公司的专业能力要求要更高,这也是专业健康险公司存在的直接原因所在。可遗憾的是,目前大陆地区的绝大多数寿险公司乃至健康险公司,都尚未在健康险领域展现出较强的专业能力。


据了解,目前,商业保险公司主推的健康险产品一般是疾病保险,即在被保险人出险后,按照合同约定进行一次或者数次给付,往往并不提供其他与治疗相关的服务,难以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水平。


如今,随着服务意识的提升,一些保险公司开始在疾病保险当中附加服务,但基本限于咨询、挂号等等比较简单基础的服务,难以深层次介入到医疗过程当中。


“目前,大多数疾病险跟寿险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有专业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通过大力发展医疗险,成为医疗费用的重要支付方,并深度介入医疗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出商业健康险的专业能力,但目前大陆地区的保险公司往往并不能做到这一点,“相对医疗险,疾病保险显然要简单的多。”


保险公司也有自己的苦衷,某险企健康险业务负责人告诉慧保天下,在目前国内的医疗体系下,医院等部门过于强势,社保在付费环节也只是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商业保险公司更是毫无地位可言,只是一个单纯的付费方,难以对医疗费用进行管控,也就难以管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经营医疗险,亏损就成为了大概率的事件。


据悉,目前保险公司更倾向于发展团体医疗险,涉及人数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风险,还有盈利的可能,而个人医疗险由于逆选择风险太大,亏损往往比较严重。


未来,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之下,这一局面有望得到改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要显著提高——支付比重提升了,商业保险公司在支付环节的话语权自然会放大。


其实,大病保险以及各类医保经办服务,乃至税优健康险等都是监管部门为商业保险公司切入医疗领域所提供的切口,但目前来看,受制于地方政府的态度以及保险公司自身的专业水平,保险公司在承办有关服务之余,尚难以进一步有所作为。


4

提升支付占比还只是第一步,关键是健康管理


当然,通过提升商业健康险的深度和密度,大力发展医疗险,提高商业保险公司在医疗费用支付环节的话语权还只是商业健康险积极介入医疗乃至大健康产业最基础的一个步骤,在此基础上,提升健康管理水平,乃至成长为健康管理者,才是保险公司控制风险,降低赔付支出,提高利润率的根本方法。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些发达国家的健康险公司已经成功转变为健康管理者,从被动的、单纯的支付方,转变为健康管理者,可深度介入医疗服务当中,介入到治疗决策的制定过程,乃至疾病的预防当中,实现了对于健康管理全流程的掌控。


而据2017年健康保险峰会上专家提供的数据,通过转变为健康管理者,确实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切实减少赔付支出,有效提升盈利水平。


5

国内险企探路医疗健康管理


近年来,面对健康产业风口来临,国内商业保险公司已经积极行动起来,积极介入到大健康产业当中,频频与医疗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利用自身在科技以及金融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在支付环节的话语权,部分保险公司更是开启了一轮并购乃至自建医院的潮流。健康险产品以及有关服务也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一种争先创新的局面。


但整体而言,国内商业保险机构的健康管理水平依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在2017年健康保险峰会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还发布了一份题为《融合与创新:健康管理助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研究报告,对于国内商业保险公司的健康管理水平进行了研究。


根据该报告,目前国内商业保险公司的健康管理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主要是体检和健康咨询。我国商业保险机构推出的健康管理项目可分为三类:平台咨询类、特殊疾病类和高端定制类,其中第一类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提供的服务包括健康问卷调查、健康资讯推送,线上咨询等等,针对性服务内容较少。


是健康管理处于前期的数据收集阶段,保险企业在数据分析、管理干预以及评估反馈等关键环节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未真正建立起完整的健康管理流程,其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保险公司在健康险领域投入较少;缺少专业基础以及实践经验;保险企业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壁垒较高。


三是在数据收集方面,商业保险机构还主要是依赖调查问卷和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导致数据的可信度不高。


这与国际先进水平显然还有着较大差距。据悉,在一些发达地区,一些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已经打造出了闭环式的健康管理体系,可运用植入医疗设备、移动医疗、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创新实现数据收集以及数据分析、健康干预和评估反馈等环节的有机结合。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