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优化折现率曲线,传统大型险企的福音来了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18-12-18 15:58 /
保监会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力促保险姓“保”,保险公司齐刷刷转型,理财型保险产品不再受宠,长期传统险开始上位。 不考虑销售难度增加的问题,转向长期传统险从长远来看对于保险公司无疑是一大利好,交费期延长,保险公司现金流更趋稳定,资产端的压力也将得以缓解。但大量的长期传统险也会

保监会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力促保险姓“保”,保险公司齐刷刷转型,理财型保险产品不再受宠,长期传统险开始上位。

 

不考虑销售难度增加的问题,转向长期传统险从长远来看对于保险公司无疑是一大利好,交费期延长,保险公司现金流更趋稳定,资产端的压力也将得以缓解。但大量的长期传统险也会带来一个负面影响:国内资本市场不健全,缺少与长期传统险的负债久期相匹配的固定收益资产,导致传统险折现率受市场利率波动影响较大,加剧了保险公司经营业绩的起伏。

 

不过现在,长期传统险的福音来了。近期,中国保监会发布《中国保监会关于优化保险合同负债评估所适用折现率曲线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传统险业务的会计准备金折现率与“偿二代“下的无风险折现率曲线一致,即在目前使用的750个工作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上引入终极利率。同时收紧和明确了对合理溢价的要求,将原来溢价最大幅度从150个基点降低到120个基点,允许公司在溢价中明确体现逆周期因素。

 

专业人士告诉慧保天下,该规定的实施对于长期保障型业务最为有利,可以减少其准备金计提。这也就意味着,该规定有利于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等经营有大量长期风险保障型产品的保险公司,可有效提升其净利润。同样的,对于甚少经营长期保障型业务的广大中小公司而言,该规定的影响有限。


折现率是影响保险公司净利润的

关键因素之一


理论上,保险负债折现率应当反映其支持资产相应的市场利率,市场利率上浮,折现率上调,保险公司需要计提风险准备金减少,保险公司净利润增加;反之,市场利率下降,折现率下调,则保险公司需要计提的风险准备金增加,保险公司净利润减少。

 

可以说,保险负债折现率是影响保险公司净利润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上市公司发布年报时,人们经常能感受到这一点,近期,多家上市保险公司在解释净利润下降原因时都宣称主要原因是“投资收益下滑以及折现率下调使得准备金计提增加”。

 

包括折现率在内的精算假设对于保险公司净利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证券日报》此前曾统计,四大上市险企2015年变更包括以折现率为主的精算假设,导致税前利润合计大幅减少420亿元,创2012年来之最。

 

2012年人保集团整体上市路演时的招股说明书也指出,在寿险业务方面,中国人保截至当年6月底的内含价值为297.34亿元,较去年底增加26.6%;如果以10%风险折现率计则为286.31亿元,增26.2%;以11%风险折现率计则增25.8%。


2016年市场利率

快速波动,保险公司盈利起伏大


据了解,以前,保险公司在对寿险业务进行评估时所适用的折现率曲线,在所有区间均采用的是750日(约3年)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在此基础上,保险公司还可以有最高150个基点的风险溢价。

 

采用750日(约3年)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利率波动对于财务报表的影响,但2016年市场利率的快速波动,还是让其中所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凸显了出来。

 

2016年,国内市场利率波动幅度大,且速度较快,以20年期收国债收益率为例,2016年前三季度下降超过50bps,第四季度单季又上升了50bps。市场利率快速波动,导致寿险业务的利润也快速波动,对于很多精算师而言,如何向领导以及投资者解释成了一大问题。

 

中国保监会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文章也指出,此前所适用的折现率曲线,在所有区间均采用的是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主要基于市场可观察到的信息进行编制。我国国债市场20年期以上的国债交易不够活跃,完全依据可观察到的信息所编制的曲线难以公允反映真实的收益率状况。


不同区间,区别对待


为了改变市场利率快速波动情况下,原有折现率曲线的局限性,保监会于近期发布了《通知》,对于传统险产品在计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时所适用的折现率曲线进行了优化。

 

根据《通知》规定,未来保险利益不受对应资产组合投资收益影响的保险合同(可以简单理解为”传统险“产品),其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评估适用的折现率曲线由基础利率曲线加综合溢价组成。其中,基础利率曲线应与偿二代下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所适用的基础利率曲线保持一致,采用20年以内、20年到40年、40年以上的分段方式,并引入终极利率,而终极利率暂定为4.5%。

 

《通知》同时规定,综合溢价允许保险公司综合考虑税收、流动性效应和逆周期等因素确定,溢价幅度上限由现行的150个基点降低到120个基点。

 

中国保监会认为,新折现率曲线根据不同期间国债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和市场有效性程度,既坚持了750天移动平均,又通过采用分段方式,引入了终极利率,并将综合溢价的上限由150个基点降低到120个基点,能够更好地反映不同期限的无风险收益率,提高了折现率曲线的科学性,有利于更加公允地反映保险公司财务报告目的下的准备金负债。


大公司:福音

小公司:基本没影响,转型期交难


2016年,保监会于一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先后发布三份文件,不断收紧中短存续期业务,保险公司开始加大转型力度。万能险、投连险以及分红险在内的理财型产品不再受宠,大多保险公司已经将注意力转向了传统险。

 

据了解,在2017年开门红期间,保险公司销售的产品多是交费期在3到5年之间的传统险,开门红结束,保险公司主推传统险的趋势预计会更加明显,市场人士预计4月1号之后保险公司主推的可能就是5年或者5年以上传统险。

 

《通知》的出台被认为通过计量和引入终极利率,稳定了保险产品的长端利率水平,有利于保险公司开发和发展传统长期保障型产品。

 

某大型险企精算师认为,目前来看,《通知》的出台,对于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等确实是利好,因为这些公司本身有大量的长期风险保障型产品,使用新的折现率曲线可以提升这些业务的折现率,从而减少准备金提取,提升盈利表现,“这些公司的净利润应该能提升不少。”

 

一位中小险企精算师则表示,《通知》对于广大中小型人身险公司基本没有影响,因为这些公司大多数的业务都在20年以下。他也认为,《通知》出台,最受益的是传统大型险企。

 

对于中小人身险公司销售长期期交产品,几位保险公司人士也都流露出比较消极的情绪,在他们看来,中小公司主要依靠银保渠道进行销售,而银保渠道已经习惯了销售中短存续期产品,转型销售长期期交产品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今年的保费数据应该会比较难看。”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