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宣布斥资百亿布局保险各类牌照,“新三板第一股”九鼎集团的保险算盘是怎么打的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18-12-18 16:02 /
创始人系证监会监管官员出身、5年时间市值破千亿、头顶“新三板第一股”称号的九鼎集团对于保险业绝对是真爱: 2015年6月-8月,先后宣布5000万收购中捷保险经纪、数千万参与发起设立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已开业)、2亿元参股九信人寿、107亿港元收购富通香港 ,两个月时间,即宣布近百亿资金投向

创始人系证监会监管官员出身、5年时间市值破千亿、头顶“新三板第一股”称号的九鼎集团对于保险业绝对是真爱:2015年6月-8月,先后宣布5000万收购中捷保险经纪、数千万参与发起设立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已开业)、2亿元参股九信人寿、107亿港元收购富通香港,两个月时间,即宣布近百亿资金投向保险业。


作为一种新兴的力量,九鼎集团正在保险行业冉冉升起。

 

对于未来保险公司在金控集团当中的定位,九鼎集团是非常明确的——资金端,即重要的融资渠道,其董事长吴刚曾公开表示,要做改良版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而“伯克希尔·哈撒韦”正是通过控股大量保险公司获取天量浮存金进行投资获得成功的典范。

 

虽然规划宏大,动作不断,但要想真正实现金控集团梦想,恐怕并没有那么简单,2015年末以来,九鼎集团及其旗下公司的一系列公开融资计划,均受到挫折,与此同时,其负债已达300亿元以上,压力不可谓不大。

 

更值得注意的是,保险业风向已变,转型成为共识,粗放式发展已难以为继。

 

不得不说的九鼎故事:5年缔造千亿市值,新三板公司鲸吞A股公司


从一家小规模的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权基金)公司,到“新三板第一股”、市值破1000亿,再到控股A股上市公司,全面布局金融集团,九鼎集团只用了5年多的时间,在国内资本市场堪称一个“奇迹”。期间,其运用的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手段,令业界侧目,但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创业板发迹

 

目前新三板挂牌企业“九鼎集团”前身系“同创九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同创九鼎”),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0年末,创始人之一吴刚系原证监会机构部处长。

 

早期,同创九鼎和国内大多数PE机构一样,主要投资Pre-IPO项目,赚钱的逻辑简单可以概括为:寻找有可能上市的企业并进行投资,待上市成功股价暴涨,伺机退出,赚取高额利润。

 

同创九鼎虽然成立于2010年末,但诸多媒体在谈及其成名时却指向了2009年,这一年10月30日,酝酿了10年之久的创业板终于开市,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中,同创九鼎押中了来自四川的吉峰农机和金亚科技两家,大发其财,一战成名。

 

其后,同创九鼎在Pre-IPO领域开启了跑马圈地模式,通过大规模扩张机构人员、扫楼式寻找项目,流程化的作业,在PE圈大肆征伐,迅速成长为PE界的“巨头”。

 

有数据显示,2011年,同创九鼎募资规模便高达61亿元,到2013年底时投资项目已达218个。

 

新三板造神

 

2012年,监管机构暂停IPO,这令高价囤积了大量项目的同创九鼎陷入困境,最终是新三板开闸拯救了他。2013年末,被誉为中国“纳斯达克”的新三板(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开闸,2014年4月,同创九鼎以“九鼎投资”的名称挂牌成功,成为首家登陆新三板的PE机构,股票代码为“430719”。

 

之后的九鼎投资有了如鱼得水之感,通过一系列的“金融创新”,快速扩大资产、募集资金,一年多的时间就将市值做大至千亿,成为所谓“新三板第一股”。但同时,其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手法也在业界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九鼎投资最受争议之处莫过于其首创的“基金份额换股权”计划。挂牌新三板后,九鼎投资向旗下LP(Limited Partner,有限合伙人,即VC/PE的出资人)定向增发570万股股权,LP按照每股610元的对价,将自己所持有的基金投资份额置换成挂牌公司股权。这样一来,LP成为了九鼎投资的股东,而35亿元的基金份额成为了股东的出资,九鼎投资总资产规模也一跃达到35亿元。

 

在完成基金份额换股计划后,九鼎投资随即展开第二次增发:向股东发行5.7亿股,融资22.5亿元,总资产达到57亿元。

 

2015年9月,九鼎投资又在新三板定增发行5亿股融资100亿元。此轮募资后,九鼎投资总股本达到55亿股,按照每股20元的定增价格计算,总市值一举跃升至1100亿元。九鼎投资成为“新三板第一股”。

 

曲线登录A股,布局金控

 

前期的经历,尤其是2012年末IPO的暂停,让九鼎投资感受到了作为单纯PE机构的诸多局限,决心转型成为金融控股集团。所以在新三板挂牌之后,九鼎投资在大规模融资的同时也很快就开始了在其他领域的布局。

 

一方面曲线登录A股:2015年5月15日,九鼎投资以41.5亿元的出价拍得江西中江集团100%的股权,间接控股A股上市公司中江地产,随后,中江地产收购了九鼎投资PE业务100%股权,更名为“九鼎投资”,而其控股股东,原新三板挂牌的九鼎投资更名为“九鼎集团”。

 

此一役,九鼎集团轰动资本市场,成为证券史上新三板公司收购主板公司第一例。

 

另一方面,九鼎集团全面参与其他类型金融机构的发起设立以及并购等,涉足银行,证券、基金、普惠金融等领域,其在保险业的布局也是在此时全面展开。


效仿巴菲特,两个月时间宣布斥资近百亿布局保险业


成功登陆新三板,通过一系列的“金融创新”顺利实现多次融资,弹药充足之后,九鼎投资开始了对于金控集团的布局,在公募基金、证券、银行、保险、互联网支付等领域相继落子,其中对于保险业,倾注的资金尤其多,且十分密集,仅从宣布投资计划的角度来看,两个月时间即耗资近百亿,且财产险、寿险、保险中介以及境外保险公司均有涉猎。

 

2015年6月,九鼎集团宣布将保险业务定位于长期战略性业务板块进行拓展,拟作为主发起人筹建设立一家人寿保险公司,并将为此成立专门的筹备工作组。同时将聘任前太保集团董秘方林为公司副总经理、筹备工作组负责人。

 

后经披露,这家拟筹建的寿险公司其实就是九信人寿,由九鼎集团与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化岩土等多家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其中,九鼎集团出资2亿元,拟持股比例20%,与青海国投并列第一大股东。

 

目前该公司尚未获得中国保监会的筹建许可,但考虑到九信人寿的股东之一为青海国资委,且为青海第一家保险公司,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该公司获批保险牌照的可能性较大。

 

在投资保险公司的同时,九鼎集团也同时发力保险中介,2015年8月14日,宣告以5000万元收购中捷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获得保险经纪牌照。

 

在同一天,其还宣布,全资子公司、PE业务主体昆吾九鼎将出借自有资金不超过2000万元,参与发起设立众惠财产相互保险总社。近期,该公司已经正式获批开业。

 

在2015年8月的最后一天,九鼎集团紧接着又公布了一项重大的收购计划:拟以现金支付的形式收购欧洲富通集团旗下的香港全资子公司富通保险(亚洲)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富通亚洲”)全部8.44亿股普通股份,交易价格为106.88亿港元以及相应利息。

 

据说此次收购曾引来多个卖家竞购,包括李泽楷旗下的富卫保险,及内地巨企复星国际等,但最终九鼎集团胜出。2016年12月2日,九鼎集团宣布已经完成了相关款项的支付。

 

两个月时间,就宣布斥资近百亿布局保险业,九鼎集团对于保险业的热情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九鼎集团旗下目前专营PE业务的子公司“昆吾九鼎”,其作为一家PE机构,与保险业的交集其实早已有之。2016年5月,保险投资网曾评选最受保险资金青睐的PE机构,前十名中,就包括昆吾九鼎。


挂牌新三板后,九鼎集团快速布局金控


好时光不再?九鼎集团连连受挫,利用险企融资或面临变数


在资本市场上春风得意的九鼎集团,由于资本运作手法太“新颖”,引发了不少争议,其在新三板的连续高额融资更是引发了监管部门的警惕,事情开始变得有些微妙,曾经顺风顺水创造了一系列“奇迹”的九鼎集团遭遇的挫折似乎越来越多。

 

2015年11月,在刚刚完成100亿元的募资后,九鼎集团紧接着就发布了一个拟募资55亿元的融资方案。但没过多久,监管直接叫停PE机构挂牌新三板以及融资,55亿元融资计划彻底泡汤,九鼎集团也无法在新三板再次融资。

 

2015年12月,同样在新三板挂牌的九鼎集团子公司九信资产发布了高达300亿元的融资计划,但到2016年8月,该计划正式宣告失败。

 

在新三板融资遇阻的同时,其在A股的融资计划也屡屡受挫,在九信资产计划在新三板的融资之时,A股上市的九鼎投资也发布了一项高达120亿元的融资计划,但迟迟未获监管部门通过。2016年9月14日,九鼎投资宣布将原计划120亿融资下调到至15亿,且改变了融资目的,但即便如此,该融资计划至今仍未获批准。

 

融资遇阻,自从2015年6月因收购中江集团而宣布停牌的九鼎集团,一再推迟恢复交易的时间,停牌时间之久也颇为罕见。

 

融资计划屡屡受阻,债务压力却逐渐凸显。近日,九鼎集团发布公布称,2015年9月所募集的100亿元资金,目前只花费了27.07亿元,为降低公司财务成本,剩余的部分将用于偿还金融机构借款。按照九鼎集团发布的2016年中报,截至2016年中旬,九鼎集团背负的债务高达324.63亿元。

 

在九鼎集团的金融集团架构当中,保险公司的定位是相当明确的,那就是融资。据媒体报道,九鼎创始合伙人蔡蕾曾公开表示,在新的九鼎集团架构中,无论是公募基金、证券公司还是尚未完成收购的富通香港,都是为了解决九鼎集团资金来源的“资金端”;而企业并购和不动产金融产品的投资,则是九鼎集团未来的“投资端”。九鼎集团董事长吴刚也曾公开表示,要做改良版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而“伯克希尔·哈撒韦”正是通过控股大量保险公司获取天量浮存金进行投资获得成功的典范。

 

但如今,九鼎集团对于保险公司的期望值可能也要打一定折扣。虽然其在保险业的布局已经初见雏形,但是很明显,其已经错过了保险业前几年的高速发展时期。如今,随着监管强化风险管控,收紧中短存续期业务,“转型”已经成为保险业的共识,而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转型的阵痛也将持续一段时间。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