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山河重划:老七家由守转攻个险一路飘红,中小险企银保个险双失守行业动态
走过风雨中的2012—2016年,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或者说是平台型险企的远去,加之强力的“保险姓保”的监管政策调整,原本被改写的中国寿险格局正在恢复。
四五年的防御性调整蓄力后,“老七家”——“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泰康人寿、人保寿险、太平人寿”又回来了。银保迷茫萎缩、网电销难振待升级,由守转攻中的“老七家”带领行业集体走上曾经的个险竞技之路——那个他们熟悉的领域。
老二平安缠斗老大国寿:两大巨头倾轧个险江湖,两者前五月纳入个险保费近4500亿
“有基础要上,没有基础也要上”的行业氛围中,各路寿险人马蜂拥个险领域,一场涉及人力、产品策略、费用支持、培训宣导等全领域的个险战役爆发。
走过五年的狂飙猛进,看银保萎靡失落、互联网金融风险大排查下网销保险滑落,寿险又回到了个险统治的年代——这依旧是“老七家”的江湖,平安、国寿两大巨头依旧执掌个险牛耳,尽收其利。
『慧保天下』拿到的一份同业交流数据显示,前五个月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分列个险总保费以及个险新单一二名,合计市场份额五成以上。其中,中国人寿个险总保费和平安人寿个险总保费皆超过2200亿元,两者差距不足20亿元,中国人寿领先。2015年的数据,平安人寿个险总保费接近2700亿元、国寿约2300亿元。
更能体现当年个险战况的新单方面,国寿暂时领先,前五个月,国寿个险新单保费领先平安百亿元规模,但在个险期缴、个险续期等核心指标方面均落后于平安人寿。个险总保费增幅方面,国寿仅为个位数,平安人寿接近40%,可见换帅之后,平安人寿个险发力之狠。
衡量个险强弱的另一关键指标——个险人力,2017年前五月国寿及平安人寿合计达到350万人,接近行业寿险人力六成。『慧保天下』掌握的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的人力约600万人左右,非此前传言中的800万。
由于传统“老七家”个险的底蕴以及持续的投入和发展,2017年个险净增人力持续增加,太保寿险总人力达到百万人,泰康人寿、新华人寿、人保寿险、太平人寿均达到数十万人力(30万—70万间不等)。
20%、30%、40%,太保寿、泰康、新华、太平等老七家个险指标一路飘红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之外,太保寿险、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太平人寿、人保寿险五家“老七家”企业个险业绩大多表现亮眼,个险总保费、个险新单、个险期缴、个险续期等关键指标多实现了20%、30%、40%的同比增幅。
其中,太保寿险的个险表现颇为抢眼。今年前五个月,个险总保费、个险新单保费、个险期缴保费、个险续期保费均实现40%左右的成长,优于主要竞争对手。尤其是个险总保费,超过900亿元,与泰康人寿、新华人寿拉开差距。
泰康人寿个险总保费、个险新单保费、个险期缴等指标也实现30%以上的成长,个险总保费达到500亿元关口。同期转型中的新华人寿上述指标也实现了20%以上的同比增幅,同时大幅砍掉银保业务,新华人寿前五月银保渠道保费不足百亿元,负增长超过60%。
最为生猛者还属太平人寿,个险总保费、个险新单保费、个险期缴保费、个险续期保费均实现了50%以上的增长,其中个险总保费超越了新华人寿,站上400亿元保费平台,成为个险第四大公司。
银保起家的人保寿险身为“老七家”之一,个险方面实则相差甚远,不足百亿元的个险保费,尚不如华夏人寿这个猛发力者。但在关键指标上,还是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个险续期、个险期缴更是达到了70%以上增幅。
动辄100%以上的个险增幅,实则代表了中小险企银保个险双失守的尴尬
45%、80%、120%、170%、250%、290%……一众中小寿险公司前五月个险保费的同比增幅,一片高增长。事实上,超高的个险保费增速,并未带来中小保险公司个险规模保费质的变化。
“老七家”之外,依旧难见个险保费过百亿,甚至大几十亿元的寿险公司。剔除友邦、民生、富德生命这样成立时间颇久,有个险底蕴的险企,大多寿险公司的个险都徘徊在几亿到十几亿元之间。100%、200%等个险保费增幅的背后多是一两亿元的个险总保费,其中不乏几百万,甚至更低的个险保费。
值得关注的是,华夏人寿、天安人寿这两家背景特殊、砸费用的个险猛人,纷纷实现了个险的突破,华夏人寿前五月个险平台迈上百亿台阶,天安人寿也接近百亿元。
大部分的中小寿险公司则陷入个险保费短期难见规模,银保渠道保费也大幅下滑的双重尴尬中。特别是一些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银保方面多是30%、40%、50%,甚至更高的负增长。即便如此,华夏、国华、天安、恒大、前海、珠江等险企依旧保持了少则百亿元,多则六七百亿元的银保渠道保费。
反观“老七家”个险一片红火的同时,银保清一色负增长,平安、太保、新华等公司前五个月银保渠道保费不足百亿元。如果说“老七家”拥有的个险底蕴可以从容应对银保方面的负增长,中小险企既没有个险的量,银保量也难保的情况下,是否预示了“老七家”将再度君临寿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