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期缴、高端客户、中长期产品、终身寿险、个险类产品……银行系险企经营分化,拷问银保转向行业动态
长达七八年的盈利周期、高昂的人力成本、不同往昔的时代背景……中小险企已经错过了个险快速发展的时代。那么依靠“简单、拼收益、拼返还”的银保产品的中小寿险公司如何走向“保险姓保”、“回归本源”的路?
没有太多选择的情况下,对于多数中国寿险公司而言,银保依旧是那条近乎唯一的路径。银保渠道的再定位,战略、战术等无不考验着焦灼中的中小寿险公司的经营智慧。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现实境况中,银行系险企的表现自然更能引发市场关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银行的态度。有继续激进者,销售短期期缴产品;也有兼顾规模与价值者,重点开发高端客户;亦有不求规模,直接转至终身寿险者……多种尝试正在“从未真正卖过保障产品”的银保渠道上演,甚至部分公司直接上马了个险渠道的重疾险产品。
-55%、-53%、-14%、-10%.、-7%.....负增长中的银行系险企,主力产品纷纷停售
2016年以来,一场从产品设计源头,限制保险产品向理财产品延伸,指引行业回归保障的大幕徐徐展开——保监会陆续发文停掉了中短存续期产品、又限制了快速返还与附加万能。尤其是2017年5月的134号文,限制快速返还与附加万能账户的举措,无疑掐住了银保业务的脉命门,让其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
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银保渠道趸缴保费超过万亿元,几乎清一色的中短存续期产品之路被堵。2017年的银行系寿险公司主推分红型趸缴、主打短期理财的产品策略被拦腰斩断。
2017年前5月,工银安盛、农银人寿、建信人寿、交银康联、招商信诺、中银三星、中荷人寿、中邮保险8家银行系寿险公司规模保费告别高增长,出现负增长。其中,农银人寿负增长13.6%,建信人寿负增长53%,中银三星负增长7%,中荷人寿负增长10%,招商信诺负增长55%.....
各家主力产品,中邮人寿的年年好新A、农银人寿的金太阳B、工银安盛的财富赢家、交银康联的优福添禧、建信人寿的龙耀新无双、中银三星的财智宝年金、中荷人寿的金倍多、招商信诺的稳盈利B等纷纷停售,其中不乏销售过百亿元的产品。
作为国内最大的保险分发渠道——银行,银行系险企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进入第一梯队的中小险企,近几年以超常规的发展闪耀行业。
先是借助股东银行渠道大量销售短期理财型保险,银行系保险公司保费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如2010年的中邮人寿已赚保费不过20亿元,2016年就达到296亿元;2011年的工银安盛人寿已赚保费仅8.4亿元,2016年达到284亿元;2011年建信人寿已赚保费13亿元,2016年高达480亿元……
做大规模的同时,盈利时间也提前,大多只需通过3-4年就可实现扭亏为盈,而传统保险公司盈利周期一般为7-8年。
保险资金投资收益最好的2015年,银行系保险公司盈利出现大幅增长,工银安盛、建信人寿、中邮人寿、招商信诺净利润分别达到4.5亿元、4.1亿元、3.5亿元、2.9亿元,同比增长为537%、140%、1440%、36%,加上农银人寿、交银康联、中银三星、中荷人寿等另外四家银行系险企,2015年合计实现净利润18.1亿元。2016年,投资收益明显下滑的背景下,上述八家银行系寿险公司依旧实现了15.3亿元的合计净利润。
2014年之前的银行系险企,大部分都是持续亏损或者微利状态。一波短期理财产品叠加高投资收益时代带来盈利高峰后,银行系险企必须面对新的战略选择。
连续的监管政策下,上万亿规模的银保覆巢,大面积停售滑落后,不同的银行系险企祭出不同的选择。
有继续激进者,销售短期期缴产品;
有兼顾规模与价值者,重点开发高端客户;
亦有不求规模,直接转至终身寿险者;
多种尝试正在“从未真正卖过保障产品”的银保渠道上演,甚至部分公司直接上马了原属于个险渠道的重疾险产品。
中邮人寿粗放依旧:以保费规模优先,产品偏短期激进型,转型压力依旧
成立于2009年的中邮人寿连续两年放慢脚步后,2017年保费增速逆势再起。今年前5月,中邮人寿凭借239亿元的规模保费,实现了30%的同比增幅,这在银保渠道保费大面积下滑的当下并不多见。
开业之初,这家银行系寿险公司成长凶猛,三个完整经营年度即突破百亿保费关口,跻身国内寿险前十。20.3亿元、80.2亿元、145.5亿元、220.6亿元,这是中邮2010-2013年的成绩单。
2014年后的中邮人寿明显放慢脚步。2015已赚保费247亿元,同比增幅12%;2016年已赚保费296亿元,同比增幅20%。同期,中国寿险的保费增速分别为25%和37%。
保费放缓后的中邮人寿,恰逢中国保险投资收益率最好的时代,一举实现了扭亏为盈。2010——2013年亏损分别为0.4亿元、0.5亿元、1.9亿元、1.7亿元。2014年实现0.2亿元净利润后,此后两年分别是3.5亿元、2.4亿元。
利润的实现并未缓解中邮人寿现金流及资本金的压力。
2016年,中邮人寿退保金196亿元,加上赔付支出73亿元,保单红利支出7.9亿元和手续费及佣金10.2亿元、业务及管理费8.3亿元,五项合计297亿元,而其2016年已赚保费也不过296亿元,现金流压力可见一斑。这也就可以理解中邮人寿2017年初的保费猛增了。
此前两年中邮人寿保费增速明显慢于行业平均增速的同时,其退保金皆过百亿元。2014年是122亿元,2015年是188亿元,而2013年时还只有11亿元。
2017年6月,中邮人寿再度增资20亿元,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注册资本金过百亿元的寿险公司。纵观国内注册资本金百亿量级的险企,除了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人寿等传统老牌寿险公司外,多是大量发售短期趸缴理财型产品的安邦人寿、渤海人寿、富德生命等资产驱动负债险企。
反观中邮人寿的年年好新A款、富富余1号等当家产品,几乎清一色都是短期趸缴分红产品。2016年,年年好新A款、富富余1号依旧占比高达八九成。2017年前5月的主力产品还是年年好新A款,保费过百亿元。
2017年这一情况有所改变,相对于之前几年期缴产品不足10%的产品结构而言,前5月中邮人寿期缴保费占比达到30%,同比增幅170%。但缴费期依然不长,例如销售规模超过60亿元的中邮财富嘉1号即是3年缴6年期的短期期缴产品。
据业内人士介绍,销售短期期缴并非长久之道,此类产品利润率低,保障功能十分有限。监管政策日益趋严的环境下,将宝押在这上面无疑将面临巨大的政策风险。
一旦对此类产品形成依赖,对险企的现金流以及盈利能力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并且无益于队伍的销售能力提升。如果监管出台新的规定,这些公司将面临更大的硬转型压力。
综合上述种种,也就可以明白成立以来中邮人寿数度增资的原因,无论是短期期缴产品还是趸缴产品,对偿付能力、资本金消耗的压力皆不言而喻。
兼顾规模与价值、重点开发高端客户,大型银行系寿险公司多发力终身寿险
银保渠道的转型方面,大型银行旗下险企无疑走在前列。中短存续期产品停售后,终身寿险已成为工、中、建、交等大行旗下寿险公司的绝对主力产品。
利用银保渠道先天优势,银行系险企除保障型产品外,更多的目光盯上了高净值人群的保险需求,如财富传承、理财服务等需求,并开发了众多相关产品。
事实上,银保渠道保障型期缴产品主要包括终身寿险、健康险两种。终身寿险主要面向高端客户,卖点在于资产传承,需要保险公司拥有打通私人银行渠道关系的能力。显然,银行系保险公司在客户资源获取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7年多家大行的寿险公司终身寿险销售业绩颇具规模。
工银安盛人寿鑫如意系列前5月销售额近10亿元;交银康联的私享一号前5月保费规模18亿元,建信人寿的龙耀一世销售10亿元。成立较晚,错过理财产品浪潮的中银三星人寿,直接转战终身寿险,前5个月尊享家盈销售2.5亿元。
终身寿险的上升,直接拉升了银行系险企期缴规模的增速。
2017年前5月,工银安盛人寿期缴保费13亿元,同比增幅26%;交银康联期缴保费20亿元,同比增幅146%;建信人寿以16亿元的期缴保费,同比增幅205%;保费负增长7%的中银三星人寿期缴保费3.6亿元,同比增幅470%。
相较而言,农银人寿转型策略和中邮人寿类似。停掉短期、趸缴产品后,有了180%的期缴保费增幅,也取得了单款期缴产品前5月销售近30亿元的市场表现,但多属于短期期缴类产品。如主力产品,农银人寿稳得福属于3年缴6年期的产品,依旧面临转型压力。
产品结构问题或许正是农银人寿利润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2011—2013年,其分别亏损2.5亿元、7.8亿元、3.2亿元后,在险资投资收益高启的2014年实现0.3亿元盈利后,终于在2015年达到盈利顶峰的2.2亿元,2016年又下滑为0.2亿元。
期间,工银安盛、建信人寿、交银康联盈利颇为稳定。2014—2016年工银安盛净利润分别为0.7亿元、4.5亿元、5.0亿元;同期建信人寿为1.7亿元、4.1亿元、3.9亿元;交银康联2014年实现盈利0.2亿元后,2015年、2016年净利润皆为2.0亿元。
大型银行之外,股份制银行旗下的寿险公司亦开始转向中长期理财产品战略。
例如北京银行旗下的中荷人寿,由于高端客户资源不足,选择切入中长期理财产品。前5月,中荷人寿银保渠道期缴保费占比达到八成。
历来重视价值的招商信诺人寿,前5月银保渠道期缴保费占比也在八成左右,并有转型终身寿险的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大型银行对旗下寿险公司的银保转型支持不仅体现在产品策略方面,还体现在客户筛选、产品需求匹配、精准营销等深度挖掘分析客户方面。有大型银行携手旗下险企做出全客户、全渠道、全产品的业务整合举措,开拓银行官网、官方APP、官方微信、ATM终端柜员机等多个线上线下渠道。
对于“从未真正卖过保障产品”的银保渠道而言,某大行的表态或许道出了方向:
“全面打通的情况下,利用银行销售个险类保障产品的模式会逐步发展,因为其销售成本低于个险渠道、效率也会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