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保基金警示行业七大风险,来看你的公司占了几条行业动态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18-12-19 11:07 /
近两年对保险而言,是各种重要因素汇聚、交织在一起的关键阶段, 是一个非比寻常的风险防范阶段。 自今年4月以来,从《偿付能力监管工作培训班》上的四大风险,到《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监管 维护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通知》维稳的态度,再至《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

近两年对保险而言,是各种重要因素汇聚、交织在一起的关键阶段,是一个非比寻常的风险防范阶段。

 

自今年4月以来,从《偿付能力监管工作培训班》上的四大风险,到《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监管 维护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通知》维稳的态度,再至《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强调的九大风险,保监会数度强调行业之风险,高压态势明显。

 

7月5日,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发布《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又从业务层面点出2016年保险行业面临的七大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公司治理风险……

 

回归保险本源,尊重险企运营规律的年代,无论是股东方、经营者还是行业参与者都有必要更多的了解这些源自业务层面的风险。走过2016年,你所在的公司是否存在下述风险?


1.部分险企流动性风险陡增

中短存续期业务缩减+现金流入放缓,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退保给付压力陡增


流动性风险长久以来都是保险公司面临最严峻的风险之一,尤其对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来说,无疑是最致命的风险。


《报告》认为:


虽然2016年行业整体经营性现金流及总现金流均为净流入,但还是有11家人身险公司、31家财险公司出现经营性现金净流出情况。尤其是在中短存续期业务调整下,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面临的风险隐患更为突出。2016年四季度,10家以上险企中短存续期业务锐减50%以上。


2016年仍处于满期给付高峰期,全年人身险赔付支出合计5307亿元,同比增长33.05%,其中超过6成是满期给付。由于大部分中短存续期产品在2015年和2016年售出,预计兑付将在2018-2019年达到更高峰,中小险企还面临着不小的退保压力。


除寿险公司外,部分经营非寿险投资产品的财险公司同样面临着流动性风险。监管叫停相关产品后,业务收入减少,满期给付压力增大,这类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徒增。


2.中小险企盈利难

车险竞争激烈、非车险难度大+寿险渠道、产品单一下的中小险企盈利压力


马太效应明显的财险领域,中小保险公司生存的困难、经营的压力显而易见。《报告》显示:


2016年承保利润都集中在几家老牌大公司。超过七成公司年度承保处于亏损状态。在开业满十年的41家财险公司中,有31家近十年累计承保亏损。


市场份额方面依旧是大型财险公司的天下,2016年,人保、平安、太保等市场份额前八大财险公司合计车险保费为5862.8亿元,占市场份额85.8%。其他中小公司,将竞争剩下不到15%的市场份额。


非车险业务亦不理想,企财险、健康险、工程险、责任险和船舶险2016年全年承保亏损。原因在于非车险业务专业性较高,对保险公司人才、技术、风控等方面能力都要求过高,中小公司在没有股东资源或其他优势下,经营难度不断增加。


对于寿险公司而言,主要经营压力是难以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多数人身险公司都存在着险种结构单一、渠道结构单一的情况,业务结构失衡。


其中,多数寿险公司缺乏品牌优势,较为依赖银保渠道。2016年银保渠道原保费收入占比超过80%的公司有25家,银保渠道占比逐年上升的同时,“老七家”寿险公司对银保渠道的依赖却逐年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业务获取成本持续走高,经营费用具有刚性,导致经营成本压力较大,部分公司的持续亏损,还大幅吞噬了险企的资本金。


3.公司治理风险拖累企业发展

治理体系不完善导致的“一言堂”、业务发展缓慢,及违规经营问题严重影响了险企发展


近年来,部分险企由于公司治理问题严重影响公司业务的发展。


一是部分公司由于股权纷争或管理层与股东存在矛盾,影响公司正常经营,导致偿付能力不足时增资困难,使得业务发展停滞。


二是部分公司通过交叉持股,层层嵌套,形成“一股独大”或“家族控制”,造成公司成了实际控制人的“一言堂”。这类公司往往内部治理失效,缺乏对大股东的有效制衡,造成其激进经营,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除了治理体系问题,《报告》还透露,违规经营也是险企治理的一大缺陷。


根据保监会官网披露,2016年保监会对12家险企进行行政处罚33单,对机构累计处罚623万元,对个人处罚累计150万元。而从处罚事项来看最多的违规行为是编制虚假资料,共计14单;其次是电话销售欺诈行为,共计5单。


4.声誉风险不容乐观

险资举牌、销售误导、理赔难……行业面临严峻的声誉风险


近两年来,个别公司激进的经营策略和投资行为经过媒体、网络的放大效应后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频频举牌、高速增长……在公众的质疑和误解下,行业和公司形象都受到了严重破坏。


销售误导和理赔难顽疾的存在也是影响保险行业形象的原因之一。2016年,接收有效投诉总量31831件,同比上升5.39%。不论是财险还是寿险公司,承保纠纷和理赔纠纷在所有投诉事项中都占比很高。


p2p、第三方理财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保险业务员代销第三方理财产品或参与民间借贷涉嫌非法集资的行为有所抬头。一些机构甚至打着与保险公司合作旗号,利用其名义对外虚假宣传、夸大保险责任。


《报告》认为,上述现象严重影响着保险行业的声誉,应加强监管。当前阶段,我国居民保险意识都比较薄弱,对保险行业也存有不少“偏见”。造成上述现象多是因为对保险行业的不了解,对行业缺乏信任而导致的。


5.市场风险值得警醒

投资收益下行+部分险企可能的利差损,是保险公司必须注意的市场风险


由于部分被举牌公司股价跌破险资此前举牌价格,部分险资出现浮亏,在某只或某几只股票集中投资的险企,变现难度增加,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


个别保险公司在长达三年债市牛市的诱惑下,大量配置可供出售和交易类债券资产,博取短期交易利润,在本轮债市下跌中损失较大。


《报告》显示,2016年,股票市场及年末债券市场的大幅波动引起全行业投资收益和浮盈下降,五成公司的投资收益较2015年有所下降,七成以上公司的其他综合收益有所减少。


复杂利率环境下,利差损风险是保险公司必须面对的另一个市场风险。低利率环境下新增投资资产和到期资产再投资的收益率下降,部分保险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可能提高定价利率,面临利差损风险。


6.信用风险不可忽视

债券违约上升+信托风险项目增多,险资信用风险增大


2016年债券市场债项评级调低的债券有260只,较2015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暴露速度加快,违约事件密集发生,违约主体从民企扩大到央企,央企和地方国企违约债权占比33%。


同期,险资投资信用风险较低的国债和金融债占比18.73%,投资信用风险较高的企业债占比14.46%。2017年全年约5.5万亿信用债到期,违约债券还将持续增加。


2016年,债券市场主体评级下调与违约事件增加,风险企业性质、违约券种范围不断扩大,对配置企业债比例较高的险企来说,信用风险将更加突出。


债券违约增加的同时,2016年信托业风险项目和规模也呈现上升趋势。险资投资信托、债权投资计划等资产管理产品出现了快速增长。


截至2016年末,信托行业风险项目545个,规模1175亿元,同比增近21%。同期,保险资管产品注册规模3174亿元,但是通过注册的债权投资计划产品中,AAA评级产品占比较2015年有所下降。


债券违约增加和信托风险项目增多,承保信用保证保险将面临更大风险。


2016年共有58家开展保证保险的险企,平安产险和阳光产险该业务市场份额近8成,其中平安承保利润近27亿元,阳光产险承保亏损3.85亿元。


2016年浙商财险的“侨兴债违约”事件,总共要赔付11.46亿元,现已赔付3.67亿元,后续将继续影响其2017年利润。


7.环境及政策风险需留意

偿二代、营改增、准备金增提……带来的环境及政策挑战


偿二代针对不同资产类别、风险状况、保险产品提出了不同的资本要求,对资管水平差,承保风险大的险企要求将会提高。


营改增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结合保险业自身实际情况,理论上会避免重复征税,但从实施效果看,实际税负不升反降,诸多原因导致政策红利难以落地。


国债收益率下降使得准备金折现率持续下行,直接影响险企当期利润。2016年,人身险公司提取寿险责任准备金高达8541亿元,同比增长近31%。


《报告》认为,偿二代、营改增、准备金增提等政策的推出,将严峻考验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且会影响险企利润。


《报告》还特别提及,车险“阈值监管”的政策风险。其认为在执行过程中,保险公司可能在理赔案件处理或者险种费用分摊方面,采取人为扭曲数据的非理性行为,或者增加人为调整计提准备金,应对监管要求。


2015年3月份,保监会在车险费改试点时提出,险企经营车险中,实际综合成本率上升幅度不得超过前三年度相应期间平均同比变动幅度,该措施被称为“阈值监管”。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