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前瞻|保险人围观十九届三中全会的正确姿势行业动态
农历戊戌年春节假期刚刚结束,保险业大事就接二连三,放眼整个国家,值得我们关注的大事也不在少数,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修改宪法”以及“十九届三中全会于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两条。
别以为这与保险业不甚相关,实际上,党和国家层面的每一项重要决议最终都会反映到每一个行业当中去,并影响我们的每一个决策,尤其是“十九届三中全会”,从目前来看,相当不寻常。要知道,其重要议题之一就是审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方案》,有关于银监会与保监会将要合并的消息已经在业内流传很久,这次会不会有定论?
从召开的时间来看,这次三中全会就很不寻常——
资料显示,一般而言,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出新一届中央委员后,每一届中央委员都将在5年任期内,召开7次全体会议,而第一次全体会议简称为“一中全会”,第二次简称为“二中全会”……
从召开时间来看,一中全会一般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立即召开;二中全会是在两会之前召开,一般是在2月左右;而三中全会通常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第二年的年底召开。(例如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开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为1978年12月18日-22日;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为2013年11月9日—12日)
而此次三中全会于2月召开,时间明显提前。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召开;紧接是十九届一中全会;而讨论修宪的二中全会于1月18至19日召开;三中全会又于2月26日至28日期间召开——短时间内召集三次中央全会,这在改革开放以来堪称罕见。
有研究时政人士分析指出,24日召集26日就开会,十九届三中全会的紧急程度前所未见。
从有可能讨论的内容来看,此次三中全会也很不寻常——
据人民日报总结,按照惯例,每一次中共中央委员全体会议都会有以下大致的会议内容:
一中全会:主要选举产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军委委员会成员、中央纪委会主要成员等党的主要人事。
二中全会:为两会召开做准备,讨论国家机构的人事问题。
三中全会:就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产生决议。
四中全会:一般以党建为主。
五中全会:审议国民经济规划问题(五年规划)。
六中全会:文化体制、精神文明。
七中全会:下届党代会做准备。
而从目前官方机构发布的各种消息来看,与以往相比,此次三中全会讨论的内容也颇不寻常:
推荐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建议人选。不少观点认为,十九届二中全会专题研究了修改宪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因此,三中全会承担了本应是二中全会讨论的人事问题——“为即将召开的新一届人大和政协做准备,主要是提交新的国家和国务院领导人名单,人大和政协领导人名单,国家军委名单;确立新的两会的议题”中的部分议题内容。
2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公告中也指出,确定“向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建议人选和向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建议人选”为十九届三中全会议题。
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中,最引人关注的一条为——宪法第七十九条第三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审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方案》。当然,十九届三中全会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公告就显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讨论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方案》稿,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
公告还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下决心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要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效率效能。
对于保险人,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机构改革方案”——
纵观媒体对于十九届三中全会的报道,最主流的一种观点认为,此次三中全会罕见地在距离换届两会不到一周的时间点召开,预示着中国要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借全国两会推出大规模的行政体制改革——“大部制改革”,让国家治理更高效、有效。
联系保险行业,外媒有关“银监会以及保监会将合并”的报道,会否在十九届三中全会当中得到反馈?这一问题的答案无疑将深刻影响国内保险业的走势。
不过从目前官方媒体的报道来看,并未提及金融监管机构的改革,而是普遍认为,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方案》将主要涉及两个大的方面:
党的机构方面,设立全国统一的监察机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国家监察委员会就是中国特色的国家反腐败机构。这个新设立的机构与党内的纪委合署办公,这个横跨党和国家两个系统的新机构具体有哪些职能,将在此次机构改革中得以确认。
国家机构改革方面,新设国家层级的新机构:十九大报告中直接提到要新设国家层级的新机构:“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那金融监管方面呢,会不会实质性大动作?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4月原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涉嫌严重违纪接受调查以来,保监会主席的位置已经空置近一年。起初,坊间先后传出多个版本的候选人,但事后都被证明为谣言,随后便有外媒开始报道金融监管机构合并的可能。2018年初,彭博新闻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中国正考虑将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以加强金融监管,但该计划仍在讨论中,尚未最终确定。此外,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成立一个“超级监管机构”,统管整个金融系统。
对于该观点,市场上不乏呼应者,有观点指出,在保险公司“资产驱动负债”的模式下,大量保险资金进入一级、二级资本市场激进投资,扰乱了金融市场的秩序,同时,保险资金的风险及期限错配也为保险公司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因此,跨行业统筹规划、管理是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2018年1月在达沃斯论坛上的发言,他表示,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方法就是推出新的,力度更大的改革开放的举措,“我们有一些措施超出国际社会的预期”。这一番话带给人们无限遐想,须知,刘鹤一向被外界认为是中国经济政策的核心智囊,也是中国改革顶层设计的关键人物。
在更早的2016年初,刘鹤在为《21世纪金融监管》中文版一书所做的序言中,也曾指出由于金融资源具有高度流动性,金融市场具有很强的整体性,金融改革需要特别注重单兵突进和整体协调的关系,防止改革部门化、碎片化。仅在单个领域推进某项改革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反过来也会影响这项改革的可行性、可信度。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近期在其公开发表的署名文章中表述得则更为直白,他直接指出,近年来,我国金融风险高发频发,根本原因在于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趋势和金融分业监管体制机制之间矛盾突出。鉴于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不可逆转,改革的方向应是建立适应综合经营发展趋势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绝不能倒退回到分业经营。他同时表示,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以矩阵式管理充实金融委,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平衡改革迫切性和复杂性基础上,反复权衡利弊得到的最优方案。
《财新周刊》近期发布的一篇报道则直接表示“即将宣布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文章对于“一行三会”的人事动向也进行了分析,指出央行、银监会、保监会内部的人事都在一年冻结期内,连证监会的人事也从本周开始冻结。从“一行三会”的当家人来看,70岁的周小川在央行行长任上已经工作了15年,面临接班人的选择,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证监会主席刘士余都曾是央行副行长,与周小川都曾是共事愉快的上下级。
不过文章也指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背后也伴随着来自业界深深的迷茫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