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回应热点问题!银保渠道佣金费率下降30%,未来将推动个代、经代报行合一行业动态
10月20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2023年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数据信息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不仅对行业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也对行业目前最为关心的银保渠道的“报行合一”及下一步安排、开门红等热点问题作出回应,也透露出众多下一步监管的重点工作,比如,将全面推行报行合一,抓紧启动个人代理渠道和经纪代理渠道的报行合一工作等……
慧保天下对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内容进行整理,下面即为本次发布会与保险业相关的主要内容:
行业数据
前三季度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
金融监管总局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工作相关负责人刘志清介绍:三季度末,银行保险主要业务保持平稳增长。其中保险公司总资产2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8%;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赔款与给付支出1.4万亿元,同比增长20.1%;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7.2万亿元,同比增长10.8%。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88%,保持在合理区间。
机动车辆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6335亿元,提供风险保障611万亿元;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292亿元,提供风险保障4.1万亿元。车险、农险、健康险风险保障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7.9%、11.9%、7.1%。
此外,前三季度共处罚银行保险机构2978家次,处罚责任人员5512人次,罚没合计63亿元。
报行合一
银保渠道佣金费率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30%,将推动个代、经代报行合一
发布会上,对于近期行业关注焦点——银保渠道“报行合一”的相关情况,人身险监管工作相关负责人刘昇回应表示:
近些年,人身保险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保险公司费用管理普遍较为粗放,导致实际费用超出了产品报备时的水平,出现“报行不一”的情况。费用高企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是虚假费用、虚假投保、虚假退保等问题的根源,更是滋生“代理黑产”的土壤,影响了行业高质量发展。
因此,强化产品“报行合一”是严格监管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行业算账经营、强化管理的必然需求。同时,开展“报行合一”也有助于治理市场乱象,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行业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推动保险公司降低经营成本、提升负债质量。
当前,在银保渠道率先严格执行产品“报行合一”工作,强化产品备案管理:
一是要求保险公司明确产品的费用结构。
二是要求保险公司明确产品的总费用上限和给渠道佣金的上限。
三是要求保险公司做到“三费合一”,也就是精算假设费用、预算费用和考核费用做到相统一。
四是要求保险公司在压实主体责任的同时,特别强调要压实精算师的责任,要求精算师在产品设计、费用测算等方面负起责任。
对于此前“十一”前后部分保险公司暂时关闭银保渠道的问题,刘昇表示:
前期,有一些保险公司在落实银保渠道“报行合一”过程中,为了调整和优化业务系统,短期内没有开展银保新业务,但是这些公司通过提升内控合规管理,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积极与银行机构对接,很快就恢复了业务合作。截止目前,通过保险公司和银行机构的充分沟通、相互协商,绝大多数开展银保业务的银行已与保险公司按照“
整体来看,保险公司的银保业务运行平稳、进展良好。初步估算,银保渠道的佣金费率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了约30%左右。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全面推行报行合一,抓紧启动个人代理渠道和经纪代理渠道的报行合一工作,强化市场行为监管,坚持抓好抓紧,持续不断严监管强问责,整治行业乱象,切实维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
开门红
保险公司要管预算、管产品、管销售,提升负债质量,防止业务大进大出、激进发展
对于目前有部分公司开启2024年“开门红”情况,刘昇结合最新下发的《关于强化管理促进人身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指出保险公司要落实公司主体责任,切实提升负债质量,防止业务大进大出、激进发展。其中包括三项重点:
一是要管预算。要求公司的预算管理要符合实际状况、要有明确约束条件,要平衡好规模与价值,费用与利润等指标。
二是管产品。公司的产品设计要公平合理,科学确定各项假设,严格执行报行合一,相关的政策要科学、连贯、一致。
三是管销售。要求公司严禁销售误导,以及强制捆绑搭售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防止出现承保空档,引发纠纷滋生风险。
“一带一路”
外资保险机构总资产达2.33万亿元,未来进一步落实金融业对外开放
今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之际。十年来,中国银行业保险业持续优化海外布局,着力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融资支持和保险保障。保险行业在其中频繁身现。
围绕海外网络优化布局方面,金融监管总局表示支持中资银行保险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海外网络布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6家中资保险机构在8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了15家境外分支机构。
未来,金融监管总局将进一步落实金融业对外开放举措,支持符合条件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银行保险机构来华设立机构和开展业务。总体来看,在华外资银行保险机构经营状况良好,境外保险机构在华共设立了67家外资保险机构和73家代表处,外资保险机构总资产约2.33万亿元。
此外,金融监管总局也将持续扩大和深化跨境监管合作。截至2023年9月末,金融监管总局已与87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机构签署了126份监管合作协议,其中55个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出口信保
前三季度承保达1913.8亿美元同比增长14.3%,助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在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的大环境下,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规模却稳中有增,总体向好,其中金融服务尤其是出口信用保险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监管总局表示,高度重视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指导金融机构,特别是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优化服务、完善产品,积极履行政策性服务职能,服务高水平开放:
一是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主动加强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对接,前三季度,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共承保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出口和投资1711.5亿美元,支付赔款11.1亿美元。
二是持续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2023年1-9月,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承保金额超过5800亿美元,同比增长0.8%,出口渗透率23.1%,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服务中小微企业17.4万家,同比增长17.2%,承保金额1913.8亿美元,同比增长14.3%,支付赔款2.2亿美元,同比增长32.4%。
三是加大对重点业务领域的支持。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多个新产品、新承保模式相继落地,有力地支持了重点领域业务发展。前三季度,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外贸新业态业务140.4亿美元,支持服务贸易出口累计承保金额65.6亿美元,支持整车工程机械、新能源产业链等7条重点产业链出口2709亿美元。后续,金融监管总局将继续引导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进一步发挥作用,为我国外贸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更好地助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优化房地产政策
稳妥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 目前绝大部分贷款已调整到位
在房地产市场方面,金融监管总局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工作相关负责人刘志清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会同相关部门优化房地产政策,合理优化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要求,明确将“认房不认贷”纳入“一城一策”工具箱,更好地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同时,稳妥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目前绝大部分贷款已调整到位,有效缓解居民房贷支出压力。指导银行保险机构落实“金融十六条”,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
前三季度,银行累计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2.4万亿元。截至三季度末,房地产开发贷款展期余额同比增长183%,商业银行开立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余额同比增长80%。
同时,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金融监管局明确,推动金融系统加强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着力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健全风险防控体系;优化监管制度体系,健全资本管理、公司治理、监管评级、风险预警等监管规则;有序推进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积极运用监管科技与监管大数据,开展风险智能监测分析,增强穿透式监管能力,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