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险公司“搅局”重疾险市场:“百万重疾险”密集上市,直击预定利率下调后的需求萎缩行业动态
继百万医疗险之后,健康险市场又迎来“百万重疾险”。
近来,以财险为主的部分险企打着“百元保费,百万保额”口号密集推出系列短期重疾险产品在市场上备受关注。
积极创新的另一面是市场的增量焦虑——在百万医疗险增量愈发难觅,中端医疗险销售不达预期的情况下,财险公司才将目光投向了“重疾险”这一长期为人身险公司所统治的长期险领域,改造推出“短期重疾险”,试图以“百万保费+百万保额+重疾险”的名义,赢得更多消费者,但结果如何,还有待市场检验。
人身险公司长期重疾险费率上升,财险公司密集发力短期重疾险
短期重疾险的走俏并非偶然,其产品设计确实切中了当前健康险市场的一些特定痛点——伴随预定利率不断下调,长期重疾险费率不断走高。
短期重疾险的首要优势在于其极低的保费门槛。与人身险公司推出的长期重疾险乃至终身重疾险,动辄几千乃至上万的保费不同,目前市场上的短期重疾险产品大多以一年期保障为主,保费控制在百元左右,比如蚂蚁保与众安保险、国泰产险、阳光财险等险企合作推出的“健康福·百万重疾(保1年)”,泰康在线联合元保推出的“元保·百万重疾险”,阳光人寿联合蚂蚁保推出的“建康福·重疾1号(大病版)”等。
以国泰产险在蚂蚁保平台推出的“健康福·百万重疾(保1年)”产品为例,30岁男性选择100万元保额的保障责任,首月仅负担保费60元。
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自由职业者以及蓝领群体等新型消费群体来说,这种百元级别的产品定价,极大地降低了决策成本,通过撬动高达百万级别的风险保障,能够以极低的财务支出获得一份实实在在的高额重疾保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重疾险的市场下沉。
相比于保障期限长达几十年乃至终身的长期重疾险产品,一年期的短期重疾险产品,在保障时间和理赔模式方面都具备灵活性。对于投保人来说,一年的保障期,意味其可以根据自身生活阶段和风险状况的变化,每年自由决定是否续保。这比较适合作为投保人在人生高风险期的临时保障,例如跳槽后的社保空窗期、房贷车贷压力期,或是长期重疾险的等待期内,进行动态风险加保。而分段赔付的理赔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重疾险“重大收入损失补偿”的产品定位,更加强调接续保障。简单来说,前述产品的理赔模式可分为两段:首次确诊重疾后获得全部基础保额赔付,后续根据治疗情况可每月按获得固定比例基础保额的赔付。
然而,与所有高杠杆、短期化的产品一样,短期重疾险的核心问题在于保障稳定性和费率确定性的严重不足。其最大的风险在于不能保证续保 ,这种不确定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这类产品容易吸引高风险客户,滋生骗保,可能因赔付率过高而整体停售;二是被保险人健康状况发生变化,如新增某些体检异常,可能会在续保时被拒保;三是若在保障期内发生过理赔,之后的续保难度将会加大。
此外,对于许多年轻的投保人来说,长期依赖短期重疾险的高杠杆保障优势也容易使其错过投保长期重疾险的黄金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旦身体亮起红灯,达不到健康体要求,再想转投保证续保的长期重疾险时,门槛和难度都会变得更高。
费率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短期重疾险的成本优势也许达不到险企宣传的程度。传统重疾险一般采用均衡费率,整个保障期内的风险成本被平滑分摊,每年保费固定。相比之下,短期重疾险普遍采用自然费率,保费随被保险人年龄增长而逐年上调。如果长期投保一份短期重疾险,即使能够保证续保,其逐年上涨的长期保费支出也不会是一笔小数目。此外,由于保障期只有一年,险企每年都可以根据整体理赔情况动态调整费率,这也为消费者未来的保费支出增添了变数。
除保障与费率的不稳定之外,相比传统重疾险来说,短期重疾险的保障内容也有缩水。观察蚂蚁保平台上销售的短期重疾险,可发现其重疾责任覆盖、投保年龄覆盖程度大多不及长期险种,往往缺乏中症、轻症保障,缺乏多次赔付,缺乏身故、全残责任,兜底能力弱。
财险再“搅局”健康险市场,产品创新不能解决市场需求不振难题
由财险公司主导的短期重疾险在近期备受关注,并非只是简单的产品创新,这场“搅局”在给健康险市场带来鲶鱼效应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深层次问题。
近年来,财险公司大力布局短期重疾险,首要驱动力源于寻求新的业务增长曲线。近年来,健康险一直是财险公司最重要的业务增量之一,但经过近十年的市场耕耘,百万医疗险的客户增量已经难获大的突破,向上升级推出的中端医疗险也面临需求不足的尴尬处境。尤其是在人身险预定利率进一步下调之后,重疾险费率进一步提升,保障杠杆进一步减弱。在此背景下,短期重疾险成为了一个看似理想的突破口。
短期重疾险的出现,确实产生了“鲶鱼效应” ,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健康险市场产品的细化分层。然而,这场搅局能否对健康险市场产生质的影响?
业内普遍认为“很难”。
有业内人士向和“慧保天下”表示:“对于绝大多数险企来说,单纯产品形态的变化改变不了什么。无论是短期重疾险还是当前受到关注的分红型重疾险,对于整个健康险市场的提升都较为有限。”在他看来,当前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需求不足,或者说是险企尚未能准确把握住客户的需求。
唯一可能的影响或是人身险企本就困难的重疾险销售, 在短期重疾险的影响下,更加“雪上加霜”。
值得明确的是,从产品属性来看,短期重疾险基本定位应该是长期保障的补充而非替代。它的重要价值在于普惠和引流,让此前未被重疾险覆盖的人群获得短期基础保障,或为已拥有长期险的客户提供特定时期的短期补充保障。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是,短期险可以作为重疾险的敲门砖,培育消费者的重疾保障意识,当其收入提升、家庭责任加重时,会自然过渡到寻求更为稳定的长期保障。而长期重疾险也在遭遇价格优势冲击后,继续强化生态属性,将重疾险产品与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体系深度绑定。短期重疾险与传统长期重疾险的关系更应呈现一种协同与接力,而非零和博弈。
对于整个健康险行业来说,产品形态的创新终有尽头,未来市场增长的破局,还需要政策、生态协同等多方面的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