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位嘉宾共探健康险新未来:2025大健康生态融合发展论坛发言精华来了行业动态
近年来,在国家医保支付改革持续深化、DRG/DIP全面推开等多重因素叠加下,医保“保基本”的边界愈发清晰。与此同时,健康险市场格局正在经历深刻重塑——百万医疗险凭借高杠杆特性快速走红,惠民保在政策支持下实现普惠覆盖,而曾经的重疾险主力市场却增长乏力,增速明显放缓。
面对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加速、民众健康需求的多元化升级,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医疗费用报销,而是渴望获得从预防、诊疗到康复的一站式、精细化健康服务。
而9月30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重磅发布的新规《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推动健康险与医疗、医药深度融合,支持创新药械支付改革与已病客群保障创新,从支付改革、客群拓展到产品创新,为医康养生态融合划定了清晰路径。
在这个政策窗口与市场需求爆发的交汇点,商业健康险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传统“重销售、轻服务”的模式难以为继,行业共识日益清晰:未来的竞争,将是生态与服务的竞争。保险必须从简单的财务补偿,重构为连接医疗、康复、护理、养老的长周期健康管理入口。
在此背景下,10月21日,由慧保天下主办、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联合主办的“2025大健康生态融合发展论坛”在上海西郊宾馆成功举行。本次论坛以"融入医康养大赛道,预见健康险新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监管、险企、中介、医院、药企、康养机构、高校、券商、科技平台等领域的重磅嘉宾,围绕健康险如何从单一保障,转向"保障+服务"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展开了一场深度、务实且富有前瞻性的大讨论。
本文对“2025大健康生态融合发展论坛”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提炼,让读者们先行“一读为快”。详细内容,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PART1 提出问题
顶层设计与趋势洞察
当基本医保在DRG/DIP支付改革深化推进中“保基本”的边界愈发清晰,商业健康险若仅停留在对基本医保的简单补充,则难以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困局。与此同时,重疾险增长乏力与医疗险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市场对健康保障的需求正从“事后补偿”向“事中干预、事前预防”跃迁。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有钱治病”,更期待“不生病、晚生病、生病后能康复”。这种根本性的需求转变,正倒逼行业重新思考产品逻辑与服务模式,推动健康险从金融补偿工具向全周期健康管理伙伴转型。
恰逢《关于推动商业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磅出台,新政从衔接基本医保、深化产品创新、建设数据平台、建立商保目录四个维度为行业划定了发展路径。文件明确提出支持保险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鼓励将健康管理服务成本纳入保费,并探索按疗效付费等多元化支付机制。这标志着政策正引导行业从“被动理赔”转向“主动管理”,从标准化产品供给迈向个性化健康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构建“医、药、康、养、险”联动的健康生态,推动数据共享与科技赋能,建立以客户健康结果为导向的商业模式,将成为健康险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这场深刻的商业模式变革,已悄然拉开序幕。
胡琼 慧保天下创始人、CEO
活动主办方慧保天下创始人、CEO胡琼担任本次论坛主持人。胡琼在开场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的召开正处在健康险新旧五年规划交替与行业重磅新政落地的关键节点,可谓恰逢其时。她阐释了“从保障到服务,从销售到运营”这一论坛主题所蕴含的深刻转型逻辑,并强调,在专业健康险公司成立二十周年之际,论坛不仅进行“坐而论道”的研讨,更期待看到“起而行之”的创新实践,共同探寻健康险高质量发展的新未来。
许闲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政策的落地需要扎实的理论支撑和趋势研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许闲分享了健康中国战略下社商融合的新方向。
他首先揭示了两大市场变化:健康险规模即将突破万亿,且医疗险保费首次超越重疾险,这标志着经营逻辑和主体的深刻转变。他重点分析了“药险困境”,即药企与险企在目标群体、支付逻辑上的矛盾,并指出破解之道在于社商融合。其团队研究发现,惠民保产品持续增长创新,并未出现“死亡螺旋”,且其推出在挤出部分医疗险新单的同时,促使留存客户提升了重疾险保额,体现了多层次保障的协同效应。面对DRG/DIP支付改革,百万医疗产品正积极向门诊保障和高端医疗机构转型。此外,团险和针对非标体的创新产品成为覆盖带病人群的重要渠道。最后,他预测在正常情形下,到2035年商业健康险市场规模可达约1.6万亿元,并强调产品、渠道与客户需求的精准匹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李健 华泰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
在政策与理论之外,资本市场的视角同样不可或缺。作为观察行业价值变迁的"风向标",证券分析师的见解往往能揭示潜在的投资机遇与风险。华泰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李健从市场结构分析了健康险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当前医疗支付体系中医保支出约2.8万亿,商保仅不足4000亿,比例为1:7。健康险内部结构分化,医疗险(费用补偿)与重疾险(发生率赔付)差异显著,单独计算下医疗险赔付率达73%,并不低。
他深入剖析了医疗险市场,指出99%的产品为“补充形态”(依赖医保后赔付),仅高端医疗险为“独立形态”,其根本原因在于商保缺乏数据难以独立风控。然而,DRG/DIP医改催生了“独立型医疗险”的发展机遇,中高收入群体对医疗品质(好药、好械)的追求创造了潜在市场。他测算,若中端医疗险能覆盖1000万至3000万人,将带来300亿至1000亿的市场增量,但也指出了其面临“住院险卖不动、含门诊险风控难”的困境。同时,他认为分红型重疾险通过提升保障杠杆,有望在渗透率修复后成为行业新增长点。通过国际比较,他总结道,商保短期虽有机会,但中长期发展必须与医保更紧密结合。
PART 2:研讨逻辑
战略卡位与生态共建
共识已然达成,路径如何铺就?论坛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大健康生态中各参与方的战略定位与融合实践,展现了多元主体如何协同发力,共同构建新价值网络。
陈启宇 复星国际执行董事、联席首席执行官
产业界的实践往往走在理论前面。作为较早布局大健康生态的产业集团代表,复星国际执行董事、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结合复星在医疗、保险、养老等领域的多年深耕经验,犀利指出中国商业健康险面临的核心矛盾:优质公立医疗资源的“高水准、低收费”与商保服务供给之间的竞合关系。他呼吁保险行业“有组织、有规划”地参与培育与社会资本医疗的深度合作,通过数据共享、服务标准统一和利益机制重构,构建真正互动的医疗资源网络,并建议险资可参与医疗重资产投资和创新药械早期投资,实现更深刻的生态融合。
跨界对谈
生态共建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合作切入点。科技公司与保险机构的对话,往往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在接下来的跨界对谈环节,镁信健康总裁王润东与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总裁赖晓辉从生态协同的视角,分享了各自对“保险+医疗”深度融合的深刻洞察。
王润东 镁信健康总裁
镁信健康总裁王润东直指行业服务“痛点”。他基于从保险到健康管理的跨界经验,犀利地指出当前保险附加服务“使用率低”的核心症结,并率先提出“将服务责任化”的前瞻性思路。他强调,唯有将健康管理服务从可选的“权益”升级为必达的“保险责任”,写入合同条款,才能倒逼服务流程重塑与系统改造,真正提升客户体验与风控效率。他还呼吁行业关注“事前报案”这一关键节点,认为打通此环节是实现有效医疗干预和费用管理的前提。
赖晓辉 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总裁
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总裁赖晓辉则从保险公司的战略需求出发,清晰界定了生态伙伴的价值维度。他提出,优质的生态合作应能为保司实现三大目标:风险减量、成本节约与模式创新。他特别强调了“服务与保障融合”的重要性,认为当前许多服务使用率低是因为与保险主责关联度不强。针对未来,他给出了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的具体实践方向:一是深化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探索将稳定的健康服务支付融入产品设计;二是推动产品与客群的精准匹配,避免“一锅端”的产品策略,以满足不同带病体或特定人群的真实需求。
思想的碰撞在个体间激发火花,而要凝聚共识、洞察趋势,则需汇集多方智慧,展开一场多维度的深度对话。紧随主题演讲、跨界对谈之后,论坛进入了两场备受期待的圆桌对话环节。
圆桌论坛一:已病客群健康保障创新
新政明确支持已病客群保障创新,但这恰恰是行业长期面临的难点。第一个圆桌论坛由前海再保险副总经理严勇主持,讨论的主题是已病客群健康保障创新。
严勇 前海再保险副总经理
作为本场圆桌的主持人,严勇在开场即点明讨论的核心价值。他指出,保险行业正在经历从"保健康人"向"保人健康"的深刻转型,未来已病人群将迎来新的春天。他强调,客户真正的诉求不是保险赔偿,而是健康本身,这需要保险、医疗、科技等各方建立大健康生态圈,共同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健康解决方案。
丁云生 重疾不重创始人、重疾风险管理专家
重疾不重创始人、重疾风险管理专家丁云生指出,已病保险破局的关键在于“风控医疗化”。当前防复发险等产品遇冷,是因为保险公司未将医疗资源纳入风控体系。借鉴比亚迪车险“车坏自修”的逻辑,保险应与医疗机构深度绑定:例如,由肿瘤医院在患者出院时推荐防复发险,并主导后续康复管理,通过降低复发率控制赔付。针对乙肝、HPV阳性等癌前病变人群,若能通过健康管理实现指标转阴,保险公司可设计“预防-保障”一体化产品。唯有将保费合理分配至医院、健康管理机构,构建利益共享的生态,才能打开非标体市场。
何苗 中保科联总经理
中保科联总经理何苗表示,作为上海保险交易所旗下的基础设施平台,中保科联聚焦普惠保险与医保商保融合服务,通过数据赋能推动已病人群保险创新。目前,全国带病体人群约4亿,贡献了近60%的医疗费用,但其商业保险保费占比不足6%,市场潜力巨大。中保科联牵头建设的“上海医保大数据实验室”已归集近200亿条脱敏医保数据,支持保险公司进行产品可行性分析、责任配比测算及差异化定价,助力孵化门急诊少儿险、带病体中端医疗险等创新产品。带病体保险的实现路径需依赖两类模式:一是通过惠民保、团险实现风险共济,二是通过个险扩大保障范围。核心在于通过数据驱动打破信息壁垒,让保险产品更贴合非标体需求。
沈赟 复星健康联席总裁、复云健康董事长
复星健康联席总裁、复云健康董事长沈赟表示,复星健康旗下控股19家医疗机构,聚焦已病人群的诊疗与主动健康管理;复云健康则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链接保险与医疗,构建“数据-干预-闭环”的健康管理生态。他认为,已病人群的健康服务需解决两大痛点:一是客户获得感不足,二是服务专业度欠缺。为此,复云健康以“连续数据监测+循证医学干预”为核心,与瑞金医院合作推出“瑞星保”,通过智能手表持续收集用户健康数据,由医院专家定制个性化管理方案,实现从“被动理赔”到“主动风险减量”。
徐宇辰 瑞金医院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数字医学创新中心运营部主任
瑞金医院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数字医学创新中心运营部主任徐宇辰表示,医院在已病人群健康管理中扮演循证医学基石与资源整合者的角色。生态建设的核心在于明确各方能力边界———医院擅长诊疗方案与应急处理,但需保险场景作为健康管理的起点,并通过科技公司填补全周期数据缺口。只有将保险、医疗、科技的力量系统化整合,才能实现从“片段式就医”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跨越。
宋涛 米加健康董事长
米加健康董事长宋涛表示,公司依托与全国1000家公立医院的合作经验,提出已病保险需从“补充医保”转向“错位发展”与“搭车医保”。当前带病体保险规模有限,根源在于销售逻辑仍依赖传统渠道,而非嵌入医疗场景。其建议将保险视为“处方”,与诊疗流程深度融合。
李曦 明亚保险经纪副总裁
作为保险中介代表,明亚保险经纪副总裁李曦认为,已病人群保障需聚焦三点:一是服务的真实可用性,目前保险附加的健康服务使用率极低,需确保服务能切实解决用户痛点(如DRG政策下的开药难题);二是保障应覆盖并发症等核心风险,而非仅限次要疾病;三是探索“康复人群”保障创新,对指标恢复正常但无法移除病史标签的用户,提供费率可调或责任升级的产品。
本场圆桌结尾,严勇总结,已病客群的保障是整体大健康版图最关键的模块,不把这个模块解决,整个大健康体系永远缺一个非常大的角。这绝非保险公司一家之力可以完成,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人口结构变迁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保险市场的需求格局。随着中国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家庭结构小型化使“养儿防老”难以为继,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持续下行,而老年人对健康管理、康复护理、品质养老的需求却呈现爆发式增长。在“9073”养老格局下,如何构建支付与服务的高效对接机制,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圆桌二“老龄化时代的健康管理与服务升级”中,复星康养副总裁、CMO梁杰担纲主持人,与知名老龄问题专家、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原主任殷志刚,复星健康首席投资官、健嘉医疗总裁沈涵,i云保创始人、CEO李哲,抚理健康创始人、董事长虞娟,上海颐挚健康董事长兼CEO王峰等五位来自研究、投资、渠道、服务、科技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老龄化时代健康管理与服务升级的创新路径。
圆桌论坛二:老龄化时代的健康管理与服务升级
梁杰在开场时直指核心:“当我们谈论老龄化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是负担还是机遇?是成本还是市场?”她指出,当前行业对老年客群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传统认知层面,亟需从需求洞察、服务升级、科技赋能到销售变革四个维度建立全新的认知体系。
殷志刚 知名老龄问题专家、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原主任
殷志刚凭借38年的行业积淀,犀利指出破局的关键在于“转变”:首先要转变对老龄化的认知,老年人不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充满潜力的消费群体;其次要转变对慢病的看法,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管理;更重要的是推动公共政策转变,为创新产品开辟空间。他大胆预测“活过2032年,未来的90岁是新的50岁”,呼吁行业围绕长寿时代重构产品与服务体系。
沈涵 复星健康首席投资官、健嘉医疗总裁
沈涵从康复医疗的细分赛道切入,通过一组数据揭示了市场痛点: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近400万,很多患者存在功能性障碍。健嘉医疗通过“七步康复阶梯”,为患者提供全周期的功能恢复解决方案。他特别强调,康复是没有终点的持续过程,院外康复、家庭康复、社区康复蕴含着与商保合作的巨大空间。
虞娟 抚理健康创始人、董事长
虞娟从服务提供方的视角,分享了与保险合作模式的演进路径:从增值服务供应商,到将居家康护服务转化为保险责任,再到与保司合作推出全国首个以民政评估标准为核心的居家康护保险产品。她的实践表明,只有将服务真正融入保险责任,才能实现客户需求与商业价值的统一。
王峰 上海颐挚健康董事长兼CEO
王峰聚焦照护服务的数字化升级,直击行业三大痛点:服务过程数据缺失、老年人科技使用障碍、专业服务供给不足。他的解决方案是通过“AI科技+医护级服务”构建闭环,既实现服务过程的数字化管控,又通过规模化培训体系保障服务质量,为保险公司的精准控费提供技术支持。
李哲 i云保创始人、CEO
李哲从渠道视角重新定义了老年客群画像:他们是“极度需要关注、相对富有、医疗需求可预期”的刚需群体。通过父母的真实案例,他生动揭示了老年人对关爱服务的强烈渴望。他提出,保险要跳出“一锤子买卖”的局限,通过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养老服务生态,成为重要支付方,从而获得持续的风控能力和客户触点。
最后,主持人梁杰总结指出,老龄化时代的健康保险创新必须建立在四大支柱之上:精准的客群洞察、专业的服务能力、创新的科技应用、共赢的生态合作。这些共同勾勒出老龄化时代健康保险从支付工具向生态枢纽转型的清晰路径,也为行业指明了从"销售保单"到"经营客户健康"的转型升级方向。
PART 3:解决方案
创新实践与产品发布
所有的洞察与探讨,最终都需要落地为具体的产品与服务。论坛的收官环节,聚焦于解决方案的创新实践。
战略的落地最终要体现在产品上。作为本次论坛的联合主办方,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在会上具体介绍了其创新产品实践。
姚竞 复星联合健康保险产品总监
复星联合健康保险产品总监姚竞在主题演讲中,详细介绍了公司如何将"保险+健康管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产品解决方案。他通过多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将复星生态内的医疗、养老、医药资源整合进保险产品,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一系统性的产品布局思路,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论坛的最后,举行了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健康新未来”创新产品体系的发布仪式。复星国际陈启宇、曾明光、彭玉龙等8位高管与国际机构代表共同上台,标志着这一系列围绕健康管理、消费医疗、老年护理等场景的新产品正式推向市场。该系列的发布,为当天关于“保险+服务”融合发展的讨论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实践注脚,整场论坛也随之落下帷幕。
从顶层设计的洞察,到生态共建的逻辑,再到创新产品的落地,整场论坛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健康险转型的主线:健康险的未来发展需要筑牢生态根基、聚焦真实痛点、提升专业能力、把握政策导向,在“既要服务国家战略,又要满足客户需求”的平衡中寻找突破。这条路虽充满挑战,却也孕育着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