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6开门红:个险低迷成定局,银保成最大热门,头部险企力推分红险行业动态

在行业发展的大趋势面前,人所能发挥的作用似乎正在显著减弱

9月、10月以来,伴随预定利率切换,保费收入低迷,一些提前完成全年任务的险企开始备战2026年开门红。
 
尽管监管一再淡化“开门红”概念,险企也愈发低调,说法一变再变,但全年任务在前,保队伍的压力再前,“开门红”的脚步仍难以彻底停下。
 
只是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行业发展的大趋势面前,人所能发挥的作用似乎正在显著减弱,例如,即便再努力,代理人数量也很难再恢复过往的增长,数量企稳,逐步精英化、年轻化成期望;银行虽然渴望创造中收,但预定利率下调,人身险产品与其他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差进一步收窄,产品吸引力有所减弱,股市的火热,又吸走更多人的目光;中小公司也想努力,但种种因素影响之下,中小险企所面临的压力要显著高于大型险企。
 
但不管怎样,一年一度的“开门红”备战,已经来了!
 

产品策略多元化:头部加码分红险,中小型险企倾向多手准备

 
低利率时代,行业公认应该发展分红型产品,通过低保证收益率来降低险企刚性成本,再通过浮动收益来实现理想收益,但现实往往并不会以一个行业的意志为转移。
 
在交流中,多家小型险企人士纷纷表示将着力发展普通型产品,因为他们更依赖银保渠道,而在银保渠道,很多银行由于过往的惨痛教训,仍拒绝销售分红型产品,小型险企对接的银行网点往往较少,且面对网点的议价能力相对有限,只能更多考虑银行对于产品的诉求。
 
中型险企则表示会采取更多元化的产品策略,分红型产品、普通型产品兼而有之,首推依然是分红险,但如果销售不达预期,也有其他产品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满足市场需求。
 
大型险企则毫无例外都纷纷选择了分红型产品作为主力产品,包括分红型养老金产品、分红型增额终身寿等产品,其中,分红型增额终身寿险更为诸多险企所青睐。相对于更依赖银保渠道的中小型险企,大型险企的个险渠道实力相对较强,这是这类险企力推分红险的底气所在。
 

渠道预期进一步分化:个险注定低迷,银保继续支撑增长

 
9月,伴随预定利率切换,个险“报行合一”也正式落地,与银保渠道、经代渠道“报行合一”后的初始阶段相同,这给个险渠道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尤其是,此次“报行合一”在限制费用的同时,还伴随着预定利率的下调,在经历了前期的“炒停售”之后,透支的市场在9月开始进入休整状态。两项因素叠加,导致个险新单大幅下滑。
 
同样值得注意的因素是,个险渠道人力仍处下滑通道,只是相对速度有所减缓。以五大上市险企披露的半年报数据显示,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五家上市寿险公司的个人代理人数量合计为‌133.02万人‌,较2024年末减少5.5万人,降幅为3.97%。
 
“报行合一”之后,个险渠道费用政策进一步收紧,其会否造成代理人数量的进一步下滑,也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由于个险渠道“报行合一”还只是刚刚开始,预计2026年的开门红期间,受制于高基数,新单保费下滑的态势仍将持续,而降幅,行业普遍预计将达到两位数。
 
不同于个险的低迷,先一步落地“报行合一”的银保渠道仍被普遍看好,人们所唯一担心的只是有了2025年的高基数,2026年的增速或将出现放缓。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出发,大力发展银保渠道在2025年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头部公司重返这一赛道成为最有力的注脚,也因此,2026年,这种信念将有增无减。而险企也确实普遍因此尝到了甜头,银保渠道业务成为险企稳定业绩的基石,且不负众望,在个险、经代相对低迷的同时,2025年再度登顶人身险第一大渠道之位。
 
不过,银保渠道整体看好之下,不同公司形势却出现分化。面对头部险企在银保渠道的开疆拓土,广大中小险企,尤其是抗压能力弱的小型险企,业务发展空间进一步受限,一些人士直言“做不动”“对未来感到迷惘”,甚至是“想要换工作”。缺少可交换的资源,网点数量有限、个别公司小账死灰复燃、公司自身面临偿付能力不足等,都成为了压在中小公司银保渠道的重重大山。
 
尽管个险注定低迷,但业绩普遍预期在银保渠道的拉动下,2026年的人身险业保费收入整体仍能实现正增长。

长期国债利率回温+资本牛市,人身险再度迎来业务窗口期?

 
当下,人身险行业愈发讲究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人们对于资产端的关注也持续升温,这其中,长期国债利率走势又成为关注的重中之重的问题——比较常见的说法是,人身险转型的原因在于传统的、规模至上的、负债端粗放发展模式已经行至绝境,但实际上,资产端遭遇困境,难以覆盖高企的负债端成本才是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直接原因所在。
 
正是因为低利率之下,很多保费无法匹配到优质资产,一些公司开始有意识的控制保费的规模。然而近期的情况开始变得有所不同,3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持续波动,2025年一度跌至2%以下,但后续又提升至2%以上,这引发了业界关于“利率反转”的探讨。
 
更多的,业界看到,长期国债收益率升温的当下,或许正是发展业务的良好时间窗口。
 
“以前,人身险预定利率2.5%,显著高于30年期国债收益率,这意味保险公司收取保费后,将大部分保险资金投向国债,根本无法覆盖负债端成本,利差损压力巨大,做业务就好像做‘慈善’。但9月预定利率下调后,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降至2%,分红险预定利率更是降至1.75%,同期30年期国债收益率却回升至2%以上,这意味着,行业出现了一定的业务窗口,尤其是分红险,3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能基本覆盖分红险负债端大部分成本,再将适当比例资金投向权益市场赚取高收益,获得利差益的可能性显著增强。”
 
当然,关于长期利率走势的问题,业界始终充满分歧,仍有很多人士坚信,低利率将是常态,“回温”只是暂时,伴随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低利率反转的概率很低。但也有业内人士提醒,当前世界变化很快,很难得出不变的结论,美国的利率大“反转”出乎所有人意料,所以也不能轻易断言,“利率反转”就一定不会发生,应做好多重准备。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