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养老社区快速升温,监管急调研,第二增长曲线还是另一个红海?互联网+

慧保天下—专业保险信息服务商 / 慧保天下 / 2021-08-24 10:57 /
今天,你“保险+养老社区”了吗? 从泰康2009年获得业内首个养老社区投资试点资格,再合众人寿探索,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盈利模式不明的情况下,“保险+养老社区”模式的跟进者寥寥,然而到近些年,随着行业竞争压力加大,各险企开始竞相加大“保险+养老社区”投入力度。 先是头部险企以重资产
今天,你“保险+养老社区”了吗?

从泰康2009年获得业内首个养老社区投资试点资格,再合众人寿探索,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盈利模式不明的情况下,“保险+养老社区”模式的跟进者寥寥,然而到近些年,随着行业竞争压力加大,各险企开始竞相加大“保险+养老社区”投入力度。

先是头部险企以重资产,或轻重资产相结合的方式跟进,再然后是中小险企以轻资产、链接第三方专业机构资源的方式布局,并逐渐将概念从“保险+养老社区”延伸至“保险+城区养老”、“保险+旅居养老”、“保险+社区养老”乃至“保险+居家养老”等领域。

到2021年,行业重压之下,“保险+养老社区等”已经几乎成为大部分人身险企的标配。

当第一曲线增长不振,所有险企都希望借助养老医疗等场景服务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构建所谓“第二曲线”,但当所有险企竞相涌入,模式创新红利将迅速被摊薄。更重要的是,尽管“保险+养老社区”模式下,不同业务间进行了区隔,但该模式本身也仍然蕴含一定风险。2021年年初,一波预付费型养老机构暴雷的消息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这种风险显然已经引起了监管的高度关注。近日,银保监会面向所有人身险公司下发调研函,人身险部联手资金部就“保险+养老社区”模式开展调研。

01

银保监会摸底“保险+养老社区”,模式+业务+运营+资金全覆盖

根据银保监会所下发的调研函,此项调研由人身险部与资金部联合开展,面向的是所有的人身险公司,而调研的主要内容,除了负债端、服务端的情况外,也涵盖了资产端的情况,可谓非常详尽。

而目的就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增加,人身险公司陆续开展了以“保险+养老社区”为基本运作模式的业务,为进一步摸清相关业务底数,规范业务经营,做到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文件,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开展“保险+养老社区”模式业务的基本情况。包括开展业务的背景、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主要运作模式、相关业务流程等。

2.相关保险业务开展情况。包括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服务的对接情况,相关的产品形态、对接条件、销售情况及规模预测、承诺服务的人员数量等;销售渠道、人员、营销模式等方面的标准要求;业务开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应对举措;公司对养老社区服务承诺兑现风险的研判等。

3.养老社区的投资运营情况。包括投资主体和管理模式,投资金额、资金来源,对社区可持续性经营的测算;社区床位供给情况、费用收支测算,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情况,社区对接医养服务情况等。

4.对“保险+养老社区”模式业务健康规范发展、防控风险方面的意见建议。

02

尽数“保险+养老社区”六大问题,究竟是第二增长曲线,还是另一个大雷?

从泰康2009年正式获批试点资格开始计算,到如今“保险+养老社区”已经在国内走过了十几年时间,涉足该业务的保险公司也快速增加,表面看来,这种业务模式下有望给保险公司带来“第二增长曲线”,但其中风险不容忽视,一旦经营不慎,也有可能成为压垮险企的一个“大雷”。

整体来看,险企经营的“保险+养老社区”仍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贵

“保险+养老社区”类产品,从一开始锁定的就是高端客户养老需求,这也注定了其的定价之高,动辄百万起的门槛显然不是一般消费者所能承受的。

如今随着中小公司的进场,一些公司打出了“旅居养老”的概念,门槛也大幅降低,有的只需要投保30万元的产品即可享受相关权益,但旅居养老与正规的养老社区养老概念完全不同,所面向的人群也不尽相同——旅居养老主要面向的是刚刚退休、生活尚能全部自理的老人,其门槛虽然低,但享受的服务内容以及水准,与正规养老社区,尤其是医养社区,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语。

“保险挂钩的养老社区”高企的价格决定了,其不适合更广大的消费者,按照所谓“9073模式”,即“90%老人居家养老、7%老人社区养老、3%老人机构养老”的规律来看,大部分消费者还需要通过收费更低廉的社区养老以及居家养老来解决养老服务问题。

目前也有保险公司开始在社区养老以及居家养老方面进行探索,但这也注定是个艰难的过程。

保险企业养老机构布局对比

二、床位数量仍然远远不够

近年来,保险+养老社区的方式快速发展,但与庞大的养老需求相比,仍是杯水车薪,远远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养老机构3.8万个,同比增长10.4%,比2015年底增长37.2%;各类机构和社区养老床位823.8万张,同比增长7.3%,比2015年底增长22.5%,其中机构养老床位483万张。

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即便是只有3%的60岁及以上老人最终会选择入住养老机构,静态需求仍将达到783万张,远高于目前的水平。而这还是最简单的静态计算,如果考虑到老龄化速度的提升,实际缺口会更大。

三、竞争激烈,同质化趋势显现

保险公司采用“保险+养老社区”的组合模式,试图在保险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当下,以差异化的养老服务资源促进保险产品的销售,这一思路自然是不错,但当大量险企投身其中,都采用这种方式来促进发展业务时,所谓的“差异化策略”也将大打折扣,模式创新红利被快速摊薄,市场竞争也将快速的从差异化竞争转向同质化竞争。

四、专业人才稀缺

发展“保险+养老社区”模式,不同保险公司采用的模式不同,有的采用重资产的模式,即自己建立养老社区,自行运营或请第三方代为运营;有的采用轻资产的模式,代为运营养老社区,或者直接挂钩的是第三方提供的养老服务资源;也有公司采用轻重资产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有部分养老社区为自建,一方面也积极与第三方开展合作。

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养老社区的运营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即便是在发展多年的欧美等地,想要通过运营盈利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当下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专业人才。有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康养医院专业服务人员总计40,600人,其中执业医师12,657人,注册护士23,403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存在两方面的难度,一是相关专业的师资、标准、模式都显不足,二是志愿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生源不足。

五、预付费养老机构大量暴雷敲警钟

2021年年初,一波预付费型养老机构暴雷的消息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个别血本无归的老人,无奈之下甚至选择了轻生。

而据媒体分析,预付型养老机构之所以会暴雷,主要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风险管控,预收费之后用于业务扩张以及福利发放,结果最终入不敷出,再加上“挤兑”,最终导致暴雷。个别机构严重透支,只有几百张床位,却收取了数千名老人的钱。

纵观这些暴雷的预付费型养老机构,为招揽客户,不断美化养老产品,给出优惠价格,甚至提供周期性的分红——这与分红型的保险产品某种程度上已经有了某种重合。

当然目前大多数保险机构为规避风险,保险产品与养老服务实际上只是进行简单挂钩,老人通过投保挂钩产品获得入主权益,入主之后还需另行缴费,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风险的隔绝。但不容忽视的一个情况是,当养老服务费用膨胀率远超年金险收益时,老人如果无法继续支付相关服务费用,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另一种情况是,很多险企卖产品的速度远远大于建设床位的速度,一旦出现供不应求,无法及时兑现承诺怎么办?

这些风险都不容忽视,一旦不慎,就有可能引发暴雷。

六、长期护理险、失能险等险种发展迟缓,养老筹资选择余地有限

养老是个服务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资金的问题,解决养老问题首先还是要解决筹资的问题,其次才是服务解决方案的问题。

目前多数养老社区挂钩产品都是年金产品,保险公司试图以这种方式来解决筹资的问题,等老人将来入住后,再另行支付相关费用。但入住养老社区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人还是会选择社会养老或者居家养老,这部分老人筹资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可以看到,与养老密切相关的长期护理险以及失能险长期以来发展缓慢,这其中有市场尚待培育的问题,也有保险公司自身动力不足的原因——无论是长期护理险还是失能险,都考验险企的长期风险管理能力。

< END >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