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问“妖魔”万能险政策解读

2016-01-14 作为人身险重要产品形态之一,万能险从未如现在这般风光,这般无奈。短短数月,十数家保险公司连续举牌几十家国内上市公司,这让社会见证了一幕幕资本大戏,也认识了一种名为万能险的保险产品。尤其是在“宝万之争”后,万能险日渐“被妖魔化”,甚至被冠以“洗钱”和“非法集资”的

2016-01-14

作为人身险重要产品形态之一,万能险从未如现在这般风光,这般无奈。短短数月,十数家保险公司连续举牌几十家国内上市公司,这让社会见证了一幕幕资本大戏,也认识了一种名为万能险的保险产品。尤其是在“宝万之争”后,万能险日渐“被妖魔化”,甚至被冠以“洗钱”和“非法集资”的名号。

针对万能险的是是非非,《燕梳新青年》仔细梳理前因后果,以自问自答方式,尝试追溯当前局面的根源,供诸君品味。


1
一问:万能险是否万能?


这恐怕是万能险被妖魔化的根源之一,此“万能”并非彼“万能”,仅是从外文直接翻译而来。万能险,英文称Universal Life Insurance,直译即是万能的人寿保险,是具备保费缴付灵活性与身故给付可调整性的保险产品。说的更通俗些,是可变的寿险产品,在一定范围内可自行调整保费、保障额度、资金提取时间。


公开资料显示,在英美等保险发达之地,万能险是在1970年代利率大幅提高的环境中,为提高保单灵活性和投资属性而出现的。1971年首推的就叫可调整缴费的寿险,1979年才演变为保费保额都可调,而且是利率与市场水平挂钩的万能险。


由于缴费灵活与保障可调等特点,万能险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青睐。美国寿险协会统计显示,美国市场1985年万能险占比为38%,其后一直保持在25%左右。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万能险登陆欧洲后迅速抢占了英国、荷兰等国的保险市场,而在登陆亚洲以后,也迅速风靡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


万能险是万能的,这个误会太大了。这一点类似中国车险领域的“全险”,并非是上了“全险”就承担所有车辆损失。


2
二问:万能险因何进入中国?

1999年,在寿险利差损压力下,传统寿险预定利率被统一下调到2.5%,导致寿险陷入萧条。为了突围,当时的寿险公司纷纷推出新型寿险产品。其中颇为激进的平安人寿等推出无保底收益的投连险(此后连续引发投连风波),而太保寿险等则在2000年推出具有保底收益的万能险。自此万能险正式进入中国,且主要是通过银行渠道销售。


据了解,初到中国的万能险颇受欢迎,2003-2007年间,万能险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2007年在股市暴涨的推动下更是实现了113%的增长。


3
三问:第一次万能险滑铁卢事发何因?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致使中国资本市场走熊,寿险公司利差水平呈现恶化趋势,保险公司不得不为之前的投资理财类业务发展过热埋单,“投连风波”即反映了当年寿险公司之艰难处境。受累于资本市场下行,万能险结算利率集体跌破4%,步入低谷。


各国金融监管空前强化的背景下,2011年中国保险业开始实施新的会计准则,投连险和万能险中用于投资的保费不再计入原保险保费统计,使得不少保险公司淡化投资型险种,主攻传统险和分红险。


4
四问:没落万能险为何再度雄起?

2011年的财险行业迎来盈利高峰,寿险行业则因宏观经济下行、内部竞争加剧、监管政策调整等原因不再意气风发,中小型寿险公司生存则更见艰难。

这一年前后,寿险行业告别持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行业利润亦是相当微薄,多家寿险公司出现保费负增长,哀鸿遍野。陷入谷底的同时,转机亦开始出现。2012年保监会开始推出一系列保险投资新政,进一步放宽投资渠道,使得保险资金更便于捕捉短期投资机会。


在此背景下,一种保障与投资功能彻底分离的万能险产品出现了,并成为中小型保险公司的吸金利器。近两年在互联网渠道的助推之下,万能险风光无限,且出现了一个新词——高现金价值万能险产品。


5
五问:高现价万能险结算利率到底有多高?

据华宝证券统计,从万能险近年来的投资收益情况看,年结算利率分布在4%-6%之间的产品占比最大,20151-10月基本稳定在6%上下。此外,参与举牌的主要保险公司旗下万能险产品的投资收益率基本都在5%以上,甚至接近8%


201511月份为例,富德生命人寿纳入统计的5款万能险产品平均结算利率高达7.646%,其中富德生命e理财F款年金保险(万能型)收益率最高,达到7.99%;前海人寿纳入统计的9款万能险产品平均结算利率为6.99%,最高的两款为7.45%;阳光人寿11款万能险平均结算利率约为5.31%,最高的两款产品结算利率均为6.32%;安邦人寿8款万能险产品平均结算利率为5.15%


对比分析,富德生命人寿的万能险产品整体收益水平要高于其他举牌保险公司,这也直接导致富德生命人寿万能险保费收入在下半年出现突飞猛进的增长,7月相比6月增长151.45%


6
六问:万能险规模到底有多大?

保监会数据显示,2013年万能险投资部分保费收入,即“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3212亿元,2014年增长700亿元,201511月暴增至6703亿元,占到总保费收入的三成,超过22家险企的万能险投资部分保费收入占其总保费收入的五成以上。


时间拉长至近三年,则先后有23家公司的万能险投资部分保费收入占其总保费收入的五成以上,其中连续三年上榜的公司有华夏、前海、瑞泰、珠江、东吴和吉祥,共6家。另外,安邦旗下的公司虽然没有一家连续三年上榜,但由于其同属一个集团且和谐健康与安邦养老都曾名列前茅,所以,本文把安邦系三家公司合并研究。


以三年合计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排名来看,华夏人寿独占鳌头,遥遥领先,达到2279亿元;亚军前海人寿降到935亿元,属于第二梯队;第三梯队是安邦系三兄弟和珠江人寿,在几百亿水平但离一千亿整数大关还有明显距离;第四梯队是其余三家:瑞泰、东吴和吉祥人寿,三年合计也还不到百亿规模。


7
七问:高现价万能险是否具有合理性?

高现价产品是相对于低现价产品而言的,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相反,高现价产品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避免销售误导而诞生的。


很长一段时间,国内保险公司销售的保险产品主要是低现价产品,这也就意味着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且度过犹豫期之后,一旦想要中途退保必将蒙受损失,且时间越短损失越大。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为了尽快达成交易往往会有意回避退保损失的问题,误导情况严重,这也成为保险行业纠纷不断的重要原因。


为了避免消费者中途退保有损失,进而造成纠纷,同时也为了迅速做大公司规模,以人保寿险、国华人寿为代表的寿险公司开始推出高现价产品——只要消费者持有保险产品超过一定时间,再退保就不会有任何损失,甚至还会有一定收益。这种产品简单明了,且有保底收益,又不易产生纠纷,对于销售非常有利。


尤其是在当下市场利率不断下行情况下,高现价万能险较高结算利率在市场上颇具吸引力,因而一时之间风生水起。


8
八问:监管因何高压管控高现价万能险?

险企频繁举牌上市企业,引发市场大量关注,对于高现价万能险的质疑也由此达到一个高潮。但其实,高现价产品与举牌上市险企并没有必然关联,本身也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高成本、是长险短卖以及资金错配所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保险资金举牌的股票多为蓝筹股,存在价值被低估的情况,保险资金为了寻求长期的投资收益,或者为了长期战略的考虑选择大量购入这些股票无可厚非。但股权投资应是长期投资,而这些险企举牌所用资金却往往来源于相对短期的高现价万能险,尤其是一些互联网平台销售的万能险,期限大部分为一年,有的甚至只有几个月。用这些短期的资金进行长期的股权投资,保险公司现金流承压加剧。一旦股票价格下跌,收益不能覆盖成本,甚至产生严重的利差损,而又没有足够的新单保费来覆盖巨额的退保,就将产生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伴随越来越多的公司利用高现价产品介入现金流的争夺战,保险公司为了获得持续的保费收入,不得不保持较高的结算利率,资金成本提高,资产端压力更大,这在整个宏观利率持续下滑,资产配置荒的当下,无疑是进一步推高了流动性风险


正是出于对于流动性风险的防范,监管部门两次下架部分网销平台的高现价万能险产品,在2014年初以及2015年末两次发文(2015年末所发文件为征求意见稿)规范高现价产品,呈逐步严格之势,并在2015年末所发的《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高现金价值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保险公司高现价产品的保费规模须与自身资本实力以及偿付能力相匹配


9
九问:为何遭遇专业人士连番诟病?


“宝万之争”让万能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引发很多业外人士从其他角度对高现价万能险展开了研究,也提出了一些颇为惊人的观点,例如万能险如果不能提供风险保障,还是否能够视为保险产品;如果是纯粹的投资理财产品,其资金运用是否应该由证监会来监管等等。


在遭遇业外人士一片质疑的同时,保险专业人士也对高现价万能险颇有微词,除对于风险的担忧外,最主要的观点则集中于高现价万能险未能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丧失了保险的本质功能,对于本来就缺乏保险理念的中国民众来说,会形成错误的观念,不利于保险业的长期发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