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式”精耕结硕果:中国平安三季报透视,新业务价值高增46.2%开启价值新周期公司动态
好消息再次传来。
10月28日,中国平安交出2025年前三季度成绩单,以显著向好的业绩向市场传递了积极信号。数据显示,公司实现归母营运利润1162.64亿元,同比增长7.2%;归母净利润达到1328.56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同比大幅增长45.4%,增长势头强劲。
这样的业绩得益于负债端与资产端的同时向好。一方面,中国平安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了引人注目的增长,关键指标新业务价值在前三季度同比强劲增长46.2%,各大渠道增速喜人,财险部分同样增长迅猛;另一方面,在股市走牛的基础上,平安的投资业绩大幅提升,前三季度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5.4%,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提升了1个百分点。
这不仅是平安自己的业绩,是对其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的证明,更是在当前复杂多变、挑战颇多的经营环境中,以“老树开新芽”般的活力、以“农夫式”精耕的深度与耐心,为市场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令人期待的高质量增长范例。
中国平安业绩强劲增长:核心指标均表现喜人,新业务价值劲增46.2%
在复杂经济环境下,展现出强大的经营韧性与增长空间,是目前最需要的行业案例,而中国平安2025年前三季度的业绩,正是这样的典型代表。
整体来看,中国平安实现了步伐稳健的扩张。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平安实现营业收入8329.40亿元,同比增长7.4%;归母净利润达到1328.56亿元,同比增长11.5%。另据券商研报测算,若剔除平安好医生与平安医保科技并表、出售汽车之家等一次性影响因素,中国平安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可达27%,第三季度单季同比增速更是高达82%,远超表面数据,展现出其强大的盈利能力和增长动力。
从各大业务板块来看,也表现良好:
寿险业务作为中国平安的核心业务板块,在三季度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新业务价值高增,渠道改革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357.24亿元,同比增长46.2%,新业务价值率(按标准保费)同比上升9.0个百分点。其中,每个渠道都实现了亮眼的增长,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3.3%,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9.9%;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飙升170.9%。这些大幅增长的数字,不仅凸显出代理人队伍质态的改善和产能的提升,还可以看到银保渠道成为推动新业务价值增长的重要引擎。
另一成效体现在渠道结构持续优化,银保渠道与社区金融服务及其他渠道共同贡献了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的35.1%,渠道多元化战略成效日益显现。
在财产险业务方面,中国平安这份成绩单的关键词则是——保费稳健增长,业务品质优化。2025年前三季度,平安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562.47亿元,同比增长7.1%。衡量财险公司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也在持续改善,平安产险的整体综合成本率为97.0%,同比优化0.8个百分点。从业务结构看,车险保费收入1661.16亿元,同比增长3.5%;非车险保费收入901.31亿元,同比增长14.3%。
影响三季度表现的最大因素——投资,中国平安则在三季度实现了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5.4%,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投资业绩大幅提升,同时资产配置优化。截至2025年9月30日,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超6.4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9%,投资资产规模持续扩大。
银行业务方面,经营保持稳健,资产质量整体平稳。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平安银行实现净利润383.39亿元。截至2025年9月末,不良贷款率1.05%,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29.60%;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52%,较年初上升0.40个百分点。
双轮驱动战略深化落地: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应对时代之变,科技强化赋能
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客户经营的模式是任何商业模式的核心。它决定了企业能否在有限的市场蛋糕中,找到并守住属于自己的那一块。在增量时代,企业比拼的是速度和广度;而在存量时代,竞争的核心则转向了深度和价值。
而中国平安开创并一直坚持的综合金融模式,就是应对这一变化的最好方式。可以看到,在其“一个客户、多个账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的金融解决方案下,这一模式的竞争壁垒在持续加强,客户经营的效率在不断提升。数据显示,截止2025年9月底,平安个人客户数近2.50亿,较年初增长2.9%;客均持有合同2.94个,较年初增长0.7%,其中持有集团内4个及以上合同的客户留存率达97.5%,服务时间5年及以上客户的留存率为94.4%。
客户增长优、客户留存高、产品渗透好,是平安客户经营的三大突出特点,也是上述数据的最佳总结。毫无疑问,当前的经营环境,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客户开发的简单技巧,而是要融合一整套服务体系、高效率、全链条的价值输出路径,这也是真正落地“以客户为中心”,创造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的要义。
另一深化落地的战略,则是不断提质扩面的医疗养老生态,成为赋能金融主业、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优势。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平安已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合作覆盖;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国85个城市,近24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高品质康养社区项目已在5个城市启动。
这些生态布局同时带来了直接的保费收入和间接的赋能价值。从直接价值方面看,2025年前三季度,平安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近1270亿元,其中医疗险保费收入近588亿元,同比增长2.6%;从间接价值看,截至2025年9月末,在平安近2.50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其客均合同数约3.38个、客均AUM达6.34万元,分别为不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个人客户的1.6倍、4.0倍。2025年前三季度,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近七成。
战略深化落地的背后,少不了科技的支持。尤其是在AI大模型技术疯狂演进的今天,平安也强化科技驱动,对内强化业务场景的智能应用,对外促进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以“all in ai”的态度,以海量数据为基础,以场景应用为目标,构建坚实的AI护城河,实现优体验、控风险、降成本、促销售四大目标。
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代理人规模迎来拐点,“农夫式”精耕开启高质量增长之路
中国平安作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一直是业内改革、创新的风向标。有券商在研报中形容中国平安为“老树开新芽”,或许是一个形象且积极的总结,这家保险巨头正在展现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自2019年11月率先启动寿险改革以来至今,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历经六年深耕细作,已进入红利收获期。无论是多渠道策略、“产品+服务”,还是AI赋能,都是平安稳扎稳打、能见到实际成效的改革举措。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代理人队伍建设方面,截至三季度末,平安寿险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为35.4万人,虽较年初下降2.5%,但较年中上升4.1%。队伍规模连续两个季度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代理人的拐点或许已经来临。
这符合马明哲的论断,又是对其论断下平安所做之事的最实际的回应和体现——“2025年,是平安成立37年来危机感最强、战略推进最深入、服务升级力度最大的一年。”
“如何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创新,为社会民生提供更高品质、更具性价比的金融、医疗、养老服务,是我们时刻思考的问题。”这是马明哲在中报所提到的发展目标,而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中国平安一直在进行上述的自我革新。而在三季报中,中国平安的一个措辞,引起了慧保天下的注意,或许能从更微观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它就是——“农夫式”精耕。
“农夫式”精耕,它意味着不再追求开垦多少新荒地,而是如何通过更精细的施肥、灌溉与照料,让已有的田地产出更丰硕、更优质的果实。这与当前保险业高质量转型的内涵不谋而合,告别过去粗放扩张的“猎手”模式,转向对现有客户、渠道和生态进行深度挖掘与价值重塑的“园丁”模式。
而这,又与其对客户的精耕、对渠道的精耕、对生态的精耕互相呼应,“农夫”般耐心播种、等待收获,与客户建立起一种长期、信任、难以被替代的共生关系,从而真正落地其综合金融与医疗养老战略,形成持续性的差异化优势。
其实,无论是“老树开新芽”的活力,还是“农夫式”精耕的深度与耐心,中国平安正以其稳健的业绩增长和深化的战略布局,为当前时代下的竞争提供启示和证明,何谓更稳、更远、价值含量更高的高质量增长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