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险企AI应用新蓝本,东吴人寿低成本投入打造“东吴天枢”大模型,精准助力公司高质量转型升级公司动态
此前,科技投入常常被视为行业巨头的专利,动辄数亿的预算、成百上千人的研发团队,让许多中小险企望而却步。今年,DeepSeek、Qwen等开源大模型在保险业一度掀起热潮,质优价廉的普惠AI技术逐渐走入许多中小险企的视野。
东吴人寿敏锐地抓住了这次机会,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东吴人寿以DeepSeek、Qwen等开源大模型作为基底,并依托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框架,仅用600万元的超低成本,自主研发出了“东吴天枢”大模型知识引擎及其他智能体矩阵,覆盖了从内部管理到外部服务等多个场景。
不过,在当前利率走低、市场动荡、监管从严的寿险市场中,AI技术对于险企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险企自身的发展思路是否清晰。东吴人寿的故事,或许能给行业一些启发。
既花小钱也办大事,东吴人寿扎实筑基数据治理,以600万超低成本打造“东吴天枢”大模型等智能体矩阵
对中小险企而言,资源有限、预算紧缩的现实使其往往难以照搬头部险企高举高打的科技投入模式,陷入到“不数字化等死,乱数字化找死”的困境。
在这一背景下,东吴人寿选择了一条更加精细化和注重实效的AI建设路径。近年来,在苏州市政府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东吴人寿作为苏州国企,积极响应号召,紧紧围绕“降本增效、赋能主业”的核心诉求,通过系统性的数据治理与高性价比的技术选型,仅以600万元的超低成本投入,构建了一套能够真正服务于业务需求的多模态AI大模型“东吴天枢”及其他智能体矩阵。
目前,“东吴天枢”与包括东吴智脑“问系列”(苏晓白)、智能理赔、智能知识库系统、ChatBI数据分析平台、内容合规审查智能体、苏惠保2026客户服务助手等在内的10个已上线智能体形成了智能体矩阵,初步实现了对产品设计、营销、承保、服务、理赔、财务、办公、质检等前中后端的全覆盖。
对于保险公司这样天然的数据密集型机构来说,数据质量是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石。保险业多年来积累的数据孤岛、标准不一、非结构化数据难以利用等问题,在东吴人寿同样存在。因此,在正式启动AI项目之前,东吴人寿针对数据治理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为了解决数据治理难题,2023年7月,东吴人寿依托所积累的超30亿条医疗药品数据、120TB的业务数据以及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等资产,组建了“数字保险研究所”,2023年12月成立大数据管理部。
通过聚焦AI和数据要素,进行了一年多的数据治理,东吴人寿进一步建立了数据资产管理平台,建成9054项数据标准和454个数据模型。在非结构化数据方面,东吴人寿将数量庞大的制度文件、保险产品等转化为机器可读、可检索的结构化知识库,构建了包括保险行业、业务经营、医疗医保及监管合规等高质量数据集,构成多维知识资产体系。
这一系列基础性数据治理工作,为东吴人寿后续的AI应用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支撑,避免了“垃圾进、垃圾出”的数据困境。
在模型基底的选择上,东吴人寿则坚持“适用即最好”的原则。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选择基于DeepSeek、Qwen等开源大模型构建自有AI能力,并通过腾讯云智能应用开发平台进行轻量化、低成本的本地化部署。这一选择不仅大幅降低了技术投入成本,还有效保障了数据安全与合规性。与动辄数亿元的传统保险科技项目相比,“东吴天枢”智能体矩阵的建设成本远远低于行业水平,真正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目标。
“东吴天枢”智能体矩阵的设计理念始终围绕业务痛点展开。以智能知识库系统为例,“东吴天枢”整合了东吴人寿内部所有的产品条款、管理制度和监管要求,并将其转化为自然语言,使内部员工能够以对话方式快速获取所需信息,改变了传统模式下需要翻阅大量文档的低效工作方式。在理赔处理环节,“东吴天枢”通过与苏州医保局进行实时数据对接,能够实现医疗票据自动识别、理赔规则智能判断、理赔结论自动生成等功能,将传统理赔流程从3-5天缩短到最短42秒,显著提升了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
需要强调的是,东吴人寿的智能体建设绝非只是针对复杂业务的零散应用堆砌,而是将其视为一套成体系、有远景的科技战略规划。东吴人寿以“东吴天枢”为底座,着力搭建智能体开发平台,并将其嵌入关键业务流程。东吴天枢大模型智能体开发平台是具备解析、编排、检索等核心功能的智能中枢,能够提供标准化公共智能能力。此外,东吴人寿将需求与研发结合,创建59个人工智能场景,按图索骥,推进智能体的实际应用。未来, 东吴人寿计划持续建设智能投保、智能保全、智能陪练等智能体,深化赋能营销、客服、合规、人才培养等关键场景。
近年来,普惠AI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保险科技的应用。随着DeepSeek等廉价开源大模型的成熟和云计算服务的普及,AI技术的应用门槛大幅降低。东吴人寿不仅抓住了这份技术红利,其实践也已经向市场表明,通过精准快速地把握普惠AI的技术特性,结合保险业务本质需求,中小险企完全可以在不投入巨额资金的情况下,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化能力,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直面困难,东吴人寿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快速把握AI技术特性破局公司转型困境
东吴人寿能够用好新的AI技术,与其能够深刻认识自身及行业的发展问题密切相关。随着寿险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各个市场主体都在积极谋求转型。但行业内中小险企普遍存在转型决心定力不够、转型成效不及预期、转型紧迫感不强、转型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面对这些挑战,东吴人寿选择走精细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借助自研AI引擎,聚焦打造“小而全”优势。
东吴人寿智能体建设的成功实践,整体上源于公司将“科技东吴”提升为战略高度,协同不同部门对其投入多方资源。目前,东吴人寿已形成“一委一所两部”科技建设格局:管理层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委员会统筹执行科技战略,数字保险研究所专攻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落实,信息技术部负责信息化建设的落地实施,大数据管理部负责数字化转型及大数据能力建设。多方协同下,东吴人寿打造安全治理框架、数据治理框架等体系,为AI技术应用打造稳固地基,确保技术投入与业务战略实现对齐。
在渠道和费用成本管控方面,东吴人寿通过构建智能核保系统、智能客服系统、智能审计模型等智能体,帮助公司实现产品设计、核保、理赔、“报行合一”执行情况核验等方面的自动化。相关数据显示,“东吴天枢”智能体矩阵在解放东吴人寿人力负担上已取得初步成效,公司新产品设计周期缩短约20%、普惠性保险的智能理赔自动结案率超60%,普惠性保险的理赔周期平均缩短至3分钟。
针对弱体机构整改和代理人队伍优化的难题,东吴人寿则通过搭建智能知识库系统、智能投保助手等智能体,将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营销话术下沉到基层机构,帮助弱体机构和代理人队伍提升专业能力。利用大数据分析,对弱体机构症结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利用智能投保助手和Prompt工程帮助代理人收集客户信息、生成产品策略、提供话术方案和建议书,有效提升了销售转化率。
合规风控方面,“东吴天枢”智能体矩阵围绕“全流程内容审查”设计,整合了大模型、知识库、工作流,建立全流程监控体系,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销售误导等违规行为。其中,大模型可以判定风险等级,进行智能审核,知识库可以通过检索生成带依据的报告,工作流引擎则可以实现内容审核的触发、分类、修改等功能。
东吴人寿对于科技变化的快速反应,借助普惠AI东风及时打造出“小而全”的AI大模型体系的发展思路,不仅能够帮助自身有效应对利差损风险、同质化竞争等行业共性挑战,还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小险企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保持对于科技变革的敏感性,坚持问题导向,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路径,将技术创新与组织变革深度融合。
以客户为中心,东吴人寿坚定走高质量个险发展路径,借AI技术推动代理人队伍向专业化转型
当前,寿险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期,低利率市场环境持续挤压利差空间,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监管政策不断趋严。严峻形势之下,发展AI技术对于许多中小险企来说,越发成为了一件“难而正确”的事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投入AI技术,又怎样将AI技术赋能于公司业务?
作为中小险企的典型,东吴人寿秉持长期主义,坚定长期看好寿险市场,积极响应政策要求,以客户为中心,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将个险渠道的转型升级作为公司接下来转型的重中之重。
对于东吴人寿来说,“以客户为中心”不能仅停留在理念层面,更要通过技术手段落到实处,确保技术投入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务价值。东吴人寿希望通过借助普惠AI的东风,利用数字化手段和有限资源成本投入,提升个险渠道的运营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
在个险渠道转型过程中,东吴人寿将AI技术深度融入业务全链路,尤其注重以AI技术提升代理人的专业能力与服务效率。在代理人招募环节,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精准的代理人画像模型,提高招募质量和效率;在培训环节,运用智能陪练系统和虚拟仿真环境,缩短新人成长周期,提升培训效果;在销售环节,借助智能话术生成和产品推荐系统,帮助代理人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提供专业化服务;在客服环节,通过智能客服和在线理赔系统,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推动了东吴人寿个险渠道运营效率的提升,也在助力东吴人寿代理人群体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实现从“人海战术”到“精兵强路”的转变。东吴人寿的实践还向市场表明,AI技术并非是在替代人力,而是通过赋能于个人,实现人与技术的高效协同,最终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精准的服务体验。
此外,东吴人寿的技术实践也其他为中小险企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技术应用方面,中小险企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路径,不必盲目追求最前沿的技术,而要注重技术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在战略选择方面,中小险企应该立足自身优势,聚焦细分市场,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在组织管理方面,中小险企需要将技术创新与组织变革、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形成系统化的转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