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解读|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下调至2.13%,强化分红险等产品转型、提升资负匹配管理能力迫在眉睫政策解读
业界翘首以待的2025年一季度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今日终于出炉。
4月21日,保险业协会官网发布消息,宣布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一季度例会,确定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较前值下调0.21个百分点。
按照有关规定,如果二季度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仍低于2.25%,则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须下调,与之对应的,分红险为代表的浮动收益型产品的保底收益率也须有所下调。
预定利率研究值走势直接影响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进而也将对人身险企的产品策略、业务进度等产生重要影响,预定利率研究值的下调,意味着险企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浮动收益型产品发展转型,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推动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背景分析
“关税战”导致市场形势空前复杂,货币政策有望走向实质性宽松
一季度国内经济发展表现亮眼,GDP同比增速维持在5.4%的高位,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3月份工业增加值7.7%的同比增速创近四年来新高,制造业PMI录得50.5%,也创一年来新高。尽管如此,4月2日美国开启的全球“关税战”仍给未来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4月21日当天,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4月21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10%,5年期以上LPR为3.60%,均与前期保持一致,LPR连续六个月保持不变。
尽管LPR尚未下调,但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却已经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24年末一度下探至1.7%以下,2025年有所反弹,最高上浮至1.88%,但自4月2日,美国开打“关税战”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又一路向下,截至4月21日,已经降至1.66%。且近一段时间以来,已经有多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有观点据此认为,央行降准降息节奏有望加快,货币政策有望走向实质性宽松。
4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就明确提出:“未来根据形势需要,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已留有充分调整余地,随时可以出台。”
而银河证券预测称,“我们认为内外兼顾下,中国货币政策将在二季度从宽松的序曲渐进走向实质性宽松,配合财政政策协同发力。货币政策优先目标将逐步过渡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结构与总量工具将双重发力”。
对于未来,市场也依然有所期待,国盛证券在“4月政治局会议前瞻”中指出,政策基调上,预计将更加积极、更加扩张、应会有“真金白银”,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全力稳预期、稳增长、稳外贸、稳就业、稳股市、稳楼市等各种“稳”。
符合预期
利率波动概率加大,险企准备应对变化
一季度GDP发展态势良好,但二季度经济发展形势空前复杂,市场进入政策博弈期,这大大提升了确定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研究值的难度。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业协会首度发布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研究值是在2025年1月10日,据此,市场预期第二期预定利率研究值的发布会在4月上旬,但实际在4月21日才最终发布,大大晚于预期时间,也反应了在当前的复杂市场形势之下,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慎之又慎。
最终,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研究值相较前值2.34%下降0.21个百分点,降至2.13%,在业内人士看来也具有合理性。从慧保天下的了解来看,人身险企对于利率波动性加大已经有充分预期,普遍认为预定利率研究值会有所下调,一些险企甚至已经提前储备了产品。
市场反应
负债端短期机遇、长期挑战并存
近年来,市场利率步入下行通道,隔一段时间下调产品预定利率似乎也成为了行业常态,对于此次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下调,市场也普遍做好了心理准备,不过,预期是预期,现实是现实,面对又一次下调,不少业务负责人仍表示压力巨大。
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下调,短期来看,对于负债端是利好。有公司早有预计,如果预定利率研究值出现下调,最早人身险行业在三季度将再度下调预定利率,这对于负债端意味着新的业务机遇。
不过,长期来看,预定利率的下调,对于负债端却构成压力。有观点指出,长期以来,险企销售人员习惯利用保险产品与其他理财产品之间的利差来进行销售,但伴随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的下调,人身险产品与其他理财产品的利差优势越来越不明显,这是导致目前销售困境的根源之一。
可以看到,2024年市场透支明显,2025年一季度,疲态显露,不少公司新单保费出现了一定的负增长,受此影响,2025年第一季度,保险业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1.52万亿元,同比下降1.16%,其中,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2万亿元,同比下滑2.63%。
市场应对
加快浮动收益型产品发展转型,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推动降本增效
面对预定利率不断下滑的预期,业界普遍观点是,加快以分红险为代表的浮动收益型产品发展转型,同时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推动降本增效。
实际上,进入2025年,各家人身险企都纷纷加大了对于分红险的销售力度,分红型年金、分红型增额终身寿成为“开门红”期间的主推产品,大多数险企对于分红险的销售都提出了最低比例要求,有的公司甚至直接要求个别渠道全部销售分红险。
分红险“保底+分红”的特点,既能降低低利率下险企刚性兑付的压力,又能通过分红给予客户更多想象空间,无疑是低利率时代,最符合市场多方需求的产品。
不过,分红险的销售难度依旧很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近年来行业主推产品一直都是固定收益率的普通型产品,销售人员的销售行为已经固化,要想改为销售分红险,对其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很多银行网点由于担心造成普遍性的销售误导,对于分红险也普遍持拒绝态度。这些都是需要险企进一步克服的问题。
除加快浮动收益型产品转型,低利率之下,险企最大的压力还来自于资产端,以及偿付能力,这些都要求险企必须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在新会计准则以及偿付能力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之下,险企的资负匹配意识已经得到显著提升,投资理念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增强了险企穿越经济发展周期的能力。

